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下)》
2010-03-16 作者:郑功成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本书的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农民工及其家属约5亿多人口的经济、社会权益,也涉及到其政治、文化权益,是一个需要从多学科视角综合研究的重大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同样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用至文化方面多管齐下。解决了农民工问题,便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等资助下,选择深圳、苏州、成都、北京四地作为典型调查地区,辅之以重庆、上海、成都等地专题调查,经过二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近一年的数据处理与理论研讨分析,获得的有关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课题研究最终成果。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四篇加三个附录,73.5万字。各篇结构如下:
  第一篇,综论。包括“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现状、困难与对策分析”两部分,它在调查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多学科综合视角,对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获得了农民工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农民工问题的基本特征、对农民工问题的十个基本理论判断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重大政策建议。本篇是全书的总纲。揭示了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规律性,以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渐进性、综合性与进步性。
  第二篇,典型城市的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包括“北京市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深圳市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苏州市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成都市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重庆市女性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海、成都农民工社会保险比较”等六部分,它通过对这些典型城市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获得了不同地区农民工问题的共性与地区差异性,以及不同农民工群体所遭遇问题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三篇,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专题。包括“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农民工与社会政策模式选择”、“农民工与劳动政策”、“农民工与社会保障权”、“农民工与社会保险”、“农民工与居住权”、“农民工与教育培训”、“农民工与社会管理”、“农民工与城市社区支持”、“农民工与民间组织”、“农民工与工会”、“农民工与三农问题”等24个专题,全面分析了农民工问题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表现,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原因。强调农民工问题是国家层面的综合问题,农民工权益受损是全方位的,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本身具有进步性,同样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并从发展的视角来加以解决。
  第四篇,农民工调查问卷及数据汇编。包括“农民工调查问卷”、“农民工调查数据汇编”二部分,既是这一研究的量化指标反映,也是为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或者参考提供第一手资料。
  另外,本书还有三个附录,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的政策法规及重要文献索引”、“中国农民工社会问题与社会保护研究文献索引”、“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相关统计数据汇编”,全面而系统地收集了近三十年来有关农民工的法规政策、数据资料与研究文献信息,是对全书内容的丰富。

  (二)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1.本成果属于原创性成果,是在大规模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辅之以文献资料和召开专家专题研讨会议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价值。
  2.本成果采取多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方法,基于社会保护的视角,注重农民工权益维护,是对农民工问题的综合研究与立体研究,是国内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
  3.本成果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概括,获得了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以流动群体权益全面受损为表现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在流向、职业、结构及追求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农民工的社会保护与维权机制缺失等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对于全面认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
  4.本成果提出了对农民工问题的十个基本理论判断,包括对农民工问题的性质、变化、趋势、致因等以及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的关系等,从理论上系统而清晰地对农民工问题及其发展进行了理论诠释。
  5.本成果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系统思路,包括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社区支持、民主政治、司法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些观点已经在国家近年出台的农民工政策方面得到了体现。
  6.本成果还将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及近三十来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数据文献整理,列入书中,可以为读者进一步研究农民工问题提供宝贵资料。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严格的抽样调查方法,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为主,样本大,具有代表性,同时采取访谈法、专家研讨法。
  支撑本成果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采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样本分为企业、工矿区、家庭户及随机四种类型,在北京、成都、深圳、苏州获得有效问卷2617份,针对农民工的深度访谈128份;在重庆、上海等获得补充调查问卷1200多份。调查问卷中的指标达198个。
  在对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并形成核心成果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邀请全国人大农委、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全国总工会及学术界的60多名专家,在京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而有深度的讨论,对最终成果形成有重要帮助。

  (四)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等
  本书作为重大项目的成果结晶,其核心成果所产生的学术影响是巨大的。
  一是成果的核心部分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社会学》、《农业经济导刊》、《社会保障制度》、《工人日报》等多种有影响的报刊转载。
  二是基本观点被《求是•内参》、新华社《动态清样》等专供中央领导同志及省部省领导同志参考的内部媒介刊发。核心观点还用英文在国内、外发表。
  三是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办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四是本成果一经出版与发表,便迅速被引用,并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
  综上,本成果已经产生了很好很大的学术影响,还在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研究的是农民工问题这一综合社会现象,是一项从多视角并涉及到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是内地与香港学者合作并费时三年才得以完成的重大调研成果,已经产生了重要反响:
  1.本书核心内容“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发表后,迅速产生重大反响,《新华文摘》(2007.3)、《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1)、《社会学》(2007.3)、《农业经济导刊》(2007.1)、《工人日报》(2006.11.22一整版)等多种重要刊物转载。
  2.本书核心观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2007.6)发表;重要观点英文摘要发表在。  
  3.成果的主要观点还被《求是.内参》(2007.5)专刊转载并发送中央及省部主要领导同志参阅。新华社《动态清样》亦发表并供领导同志参阅。 
  4.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部际协调办公室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作为指导国家农民工问题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并推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本书出版后,《人权》、《中国书报刊博览》等报刊发表了书评,给了高度评价,据检索,已有40多篇学术论文引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成果被采用情况:
  1.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问题部际协调办公室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作为指导国家农民工问题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2.本成果的主要观点还被《求是.内参》(2007.5)专刊载发中央及省部主要领导同志参阅。新华社《动态清样》亦专期发表供领导同志参阅。
  3.根据检索,该成果公开发表、出版一年中就有40多篇学术论文引用:
  1)马  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5)
  2)龚维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
  3)杨立雄:全球化、区位竞争与农民工社会保护,《经济学家》2007(6)
  4)王震:乡城流动工人医疗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基于大连、上海、武汉、深圳、重庆五城市调查数据,《中国人口科学》2007(5)
  5)梅建明: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经济学动态》2007(1)
  6)王溪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均衡分析,《求索》2007(8)
  7)刘鸿渊: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7(6)
  8)李连杰/申波/李扬: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中国软科学》2007(7)
  9)汪勇:“农民工”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10)谢琼:农民工留守子女及其社会保护,《学海》2007(2)
  11)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新视野》2008(2)   
  (其他论文从略,参见附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