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周桂荣: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选择与沿海内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0-03-16 作者:周桂荣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选择与沿海内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7年2月     
  出版单位  科技部、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天津人事局、陕西省人事厅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选择与沿海内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研究报告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首先,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采用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对区域经济前沿理论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其次,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测度,进而得出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的结论;最后,对于区域非均衡发展差距成因,从地理区位条件、制度变迁与体制、要素配置与流动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着重分析,进而得出自然资源禀赋及地理区位的不可逆性和不可流动性,而制度变迁和体制的改革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起着关键作用,东部率先发展导致人才流动集中化和马太效应的进一步扩大化。逻辑的起点和落脚点为机制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对人才、人力资本、人才流动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对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层面分析了人才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人才流动的走向,而人才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结论;最后,以历史发展阶段化为界点,着重分析了人才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归纳和总结了不同时期人才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分析。首先综合不同专家的观点对科技人才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历史阶段性出发,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归纳出了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最后,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现状与国际科技人才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部门、行业分布以及职业结构仍不合理、R&D投入偏低、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对其问题的成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着重剖析,得出了新的国际分工是导致科技人才流向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是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单位用人环境与个人心理预期目标失衡是人才流动的关键,以及成本——收益估算是个人流动趋向抉择的经济动因等结论。
  第四部分:国外促进科技人才流动的经验措施。该部分主要是总结主要发达国家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手段,特别是对发达国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的方式和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科技人才以及促进本国人才回流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总结,以期为我国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的科技人才及促进科技人才回流提供经验借鉴。
  第五部分:创新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上述定量与定性分析,针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形成区域科技人才有序流动,通过政策的取向,实施一系列制度措施,引导人才向中西部流动、向农村及偏远地区流动、向企业流动;以及创新利益诱导机制、竞争机制、引进机制,使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机制与市场配置人才的效应有机结合,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总体竞争力的目的。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报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研究方法创新。针对国内区域经济研究存在的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且以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主等不足,本文在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进行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同时,注意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更加注重定量和实证研究。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对区域非均衡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与人才流动机制选择研究相结合,为复杂经济系统从定性到定量的集成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思路,从而提高定性信息的可用性和对复杂经济系统行为的集成调控能力,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更加完善。
  二是研究内容上的综合性和纵深性。研究内容将人才流动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相结合,本身就是将人才学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交叉研究视角。对策建议体现了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耦合互动机制,体现了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结果。纵深化体现为对人才流动的分析是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探究,从而将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与科技人才流动置于制度供给与机制选择的层面,使得问题分析与破解更具透彻力和全面性。
  三是实践领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问题的针对性和对策建议应用性有机结合。针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其问题的成因从国际、国内宏观层面和单位、个人微观层面进行了全面剖析,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具有了逻辑的起点和落脚点。将区域增长极的区域战略布局(制度安排)与人才聚集效应(市场效应)、科技人才疏导(政策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对于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
  四是在分析了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与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不相匹配的原因,提出了“单位用人环境与个人心理预期目标失衡是人才流动关键”的观点,并构建了人才流动成本——收益模型,将心理学中的“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人才学理论,无论是在丰富学科理论发展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分析人才流动的区域分布和产业分布,并利用泰尔指数和标准差系数论证人才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和行业部门分布,基于此,提出了“人才配置产业化、国际化”的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证,该观点的提出对于促进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融合,推动人力资本流动学新兴学科、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济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对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一方面,从理论的视角分析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构建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建构,另一方面,从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历程出发,采用比较研究、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强化定性分析的量化特征。在与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才流动的一般性规律,归纳出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政策建议。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该项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学术界、党政行政机关、还是实际部门都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收到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术界:首先在国内,该项研究报告获得了天津市政府颁发的第十一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12月发)。该项研究成果共形成了8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优秀博硕士论文索引和相关期刊索引。其中,发表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人大复印:《科技管理》,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发表在《科技进步与对策》中的《关于重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策略研究》为人大复印:《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发表于2006年第1期《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优秀核心期刊及硕博论文引证7次。其次,在国际上,关于《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的策略研究》为纽约州立大学出版,作者应邀在纽约州立大学演讲,并多次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最后,关于《构建符合滨海新区特点的产业创新体系》发言摘要为2007年8月《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全文刊载。
  该项研究成果受到了天津市相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责成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时予以参考。该研究报告形成的成果更受到了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工作处领导的肯定;且提出了进一步深入后续研究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对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在实践中予以采纳所提出的建议。关于陕西省科技人才的调研报告受到了西安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西安市经济研究中心为此予以高度评价。关于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科技人才为支撑,引导科技人才到企业去的建言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上海家饰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此进行了相关试点,在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机制上都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实施细则。

  成果社会反映  
  该研究报告无论是在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实际部门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首先,在学术界:该研究报告共形成了9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见证明材料),与此同时,关于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至关作用所形成的论文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并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国际研讨会上演讲,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其次,在政府部门,该研究报告受到了科技部、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西安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尤为一提的是天津市副市长为此作了重要批示:“本课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对于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流动,达到资源有效配置,提升我市竞争优势,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请滨海委、市人事局、市规划局阅”。最后,该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为企业所采纳,上海家饰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现有的人才分配制度做出了整改措施,为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项研究成果是继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人才需求走势分析与培训体系构造研究》后的又一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1.该研究报告形成了9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发表于《天津师大学报》(哲社版)《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及发表于《科技进步与对策》《关于重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策略研究》,分别转载于人大复印2006年3期的《科技管理》和2007年5期的《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各核心期刊和优秀硕博论文引证7次,其余相关论文也被多次引证。3.中共天津市委对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构建论文采纳并转载于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2007年8月。4.研究报告所形成的论文由纽约州立大学应邀发言并刊载于纽约州立大学出版,2007年7月出版。5.该研究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所采纳。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西安市人事局、及上海家饰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为科技人才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区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

  成果获奖情况 
  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04DGQ1D077)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选择与沿海内地经济协调发展》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颁奖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2008年12月颁发),其中由该项成果所形成的论文《适应WTO人才需求,调整我国人才配置模式》(刘文江)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而该项研究成果,是继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Z01034)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前期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人才需求走势分析与培训体系构造研究》所形成的专著《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战略选择》获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12月颁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