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
2010-03-16 作者:郭玉成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武术传播引论》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分为六章:导论部分,对武术传播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意义、任务,述评相关研究,详述研究方法;武术传播的历史研究部分,对武术传播的起源、官学和私学中的武术传播、武举制的传播、民间师徒和组织传播、武术国际传播、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武士传播等进行了追溯和研究;武术传播的理论研究部分,对武术传播的发生、过程、功能、类型、原则、模式和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的阐释、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构建了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武术传播的个案研究部分,对武术传播的成功案例太极拳、木兰拳、少林拳进行了分析,并把武术与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和柔道的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部分,提出了武术传播的总体对策和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社会武术及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结论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抽绎形成成果要论。
  本书确立了“武术传播”的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界定了概念涵义为,“武术技术以及与武术有关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
  商、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以及宋、明、清时期的“武学”是官办学校中传播武术的仅存形式;儒家私学中的“文武兼备”、“仁”是当代武术教育的核心,墨家弟子是“武侠”的历史渊源。宋代时的“教头”是对“传播者”环节的优化。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军事器械与武术器械传播有重要的历史渊源。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基本方式。宋朝武艺结社组织和清朝民间宗教、秘密结社是武术组织传播的前身。拳种起源的劝服性传播是古代武术拳种流派传播的代表性策略。
  精武体育会成功传播的要理为:以“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以武德为皈依。”;建立分会;创办杂志和出版书籍;打破宗派门户;吸收女子学武;拍摄电影传播;建立海外分会。中央国术馆为:武术改称“国术”;由各级政府官员担任各级馆长;以“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编审图书和创办《国术旬刊》;建立了全国国术馆网络;推崇“术德并重,文武兼备”的思想;注重国际表演。
  武术传播的原则为诚信、针对、分层、渐进传播原则,其基本模式包括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的阐释、传播的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以及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播策略与技巧。武术名家是武术传播者中的领袖人物,其传播的主体因素为权威性、可信性和熟知性。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武德、武术史事、武术中所包涵的中国传统哲学、武术中所包含的医学内容、武术中所体现的兵法思想、武术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其传播途径包括武术拳名、拳谱、拳诀、谚语、书籍、杂志、报纸、影视、广播、网络武术等。引导武术传播对象的动机,要传播适合的、成熟的武术项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创编大众化的武术技术,其心理效应为威信、熟知和从众效应等。改变传播对象的态度需要保持媒体传播武术的连续性,宣传武术健身、防身、修身的价值,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进行劝服等。
  太极拳和木兰拳成功传播的共同点在于:有优秀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具有文化性,传播内容相对简单或逐渐简化,传播内容具有现代性,传播效果具有健身性等。少林拳的传播与佛教、《少林寺》影片及随后出现的大批武术馆校有重要关系。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的传播除具有以上特点外,强化了道德与技术的融合,并重视表演、赛事、段位制传播,使其成为了世界性的运动。
  本书提出了武术传播的策略,竞技武术要针对奥运会进行改革的同时保存传统文化内核,组织针对单一群体的国际性武术比赛和成为各种国际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传统武术要走技击健身化道路,组织传统武术交流大会;学校武术要走进体育课程;社会武术要诚信传播、教武育人,与段位制、会员制紧密结合;武术国际传播要遵循武术与文化结合、竞技与传统结合、技击与健身结合的原则,出版多语言的国际性《武术》杂志和教材。
  本书从宏观上、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全盘西化,即竞技武术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发展之路;二是保持传统,即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发展之路;三是折中发展,即武术的教育发展之路。在武术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这三条道路是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路径。当前,武术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发挥武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在北京奥运会后继续竞技武术的奥林匹克历程。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武术传播的研究成果,它既开辟了武术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范例,其创新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关于“武术传播”的提法具有创新性,并首次对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章节中,对古代官学和私学中的武术传播、军队和武举制的武术传播、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都具有创新性;首次系统构建了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在武术学科中成功引入了传播学;书中辩证地提出了武术传播的三个方向,针对性地提出了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发展武术的对策。
  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武术传播的主要形态和内容,从体育学、武术学的角度,为构建武术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丰富武术理论做出了贡献,开辟了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形成了新理论;另一方面,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该研究是传播学本土化的范例,为文化传播学分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丰富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提供了借鉴。
  本研究的主要建树是构建了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该理论既可以作为武术研究者的参考文献,同时,跨学科研究受到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关注,成为文化传播学派借鉴的工具,开辟了传统文化、艺术、体育项目传播研究的先河,为中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研究提供了借鉴。

  3.研究方法;
  指导本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如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思论文的整体结构,考察武术传播结构;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考察武术传播效果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避免孤立地考察传播,便于从总体上揭示传播的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研究传播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传播目的的最佳传播方案。本书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为:文献法,研究传播学、相关的体育传播和相关的武术传播以及与有关的方法论、社会学、文化学、价值论、社会心理学等文献;逻辑学方法,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理清和把握武术传播的过程和规律,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逻辑思维分析;移植法,引进、移植传播学理论,注重传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个案法,选择近代武术组织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太极拳进行个案研究;比较法,与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的传播进行比较,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进行比较;内容分析法,对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和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研究从传播学、文化学的角度,以系统科学和辩证法思想为基础,结合武术的实际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武术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从社会影响和效益的角度,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系列研究成果不但使武术传播成为武术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方向,如首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的主题是武术在国际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成为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方向、学科发展的方向,上海体育学院还将在明年建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基地。本书的推出,进一步将武术国内外传播的研究推向高潮。目前,武术国际化传播已经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学科的首要研究方向,成为这个全世界首个武术博士授权点的三个主干研究方向之一。申请者于2005年录取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武术传播研究成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首个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传播研究的课题,申请者也成为中国首位研究武术的博士后。2006年申请者申报的武术传播研究课题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007年7月,申请者获得博士后证书,研究成果得到了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众多国内一流专家的高度肯定,奠定了武术传播作为文化传播学分支的基础。
  从应用的角度,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武术主管部门传播武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和参考;从高校的角度,可以为武术教育、武术学术的传播提供方向性对策和具体对策;从民间武术、传统武术的角度,为民间武术、传统武术的传播提供了保护、传承、发展的理论和对策;从国际化的角度,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思路,为武术的宏观传播提供定位和对策。

  成果社会反映 
  1.“武术传播”研究开辟了武术研究的新领域,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六个研究分支之一,上海体院2006年开始招收该方向的研究生;
  2.2005年该成果成为申请者录取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的重要基础;3.2006年“武术传播”获批首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武术)青年项目;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成果被引用总次数为:
  1.《武术传播引论》被引用次数为:
  2.“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被引用次数为:
  3.“武术传播对象的理论分析”被引用次数为:
  4.“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史馆的武术传播研究”被引用次数为:
  5.“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被引用次数为:
  6.“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被引用次数为:
  7.“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被引用次数为:
  8.“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被引用次数为:

  成果获奖情况 
  1.2003年获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2.2003年获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3.2004年获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4.2004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
  5.2004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墙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