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
出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1 引论
1.1 从重大比赛看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表现
1.2 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1.4 与本研究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问卷调查法
2.3 专家访谈法
2.4 逻辑分析法
2.5 统计处理法
2.6 个案研究法
3 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
3.1 风险识别的理论与方法概述
3.2 影响竞赛成绩因素与运动员参赛风险源
3.3 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
3.4 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问题的讨论
4 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
4.1 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4.2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问题讨论
5 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
5.1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实践
5.2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理论思考
6 结论参考文献
(二)基本观点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参赛风险,其中一部分参赛风险事件对运动员比赛发挥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对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统计处理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运动员参赛风险是运动竞赛这一特定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运动员在参加运动竞赛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即在运动竞赛中发生各种干扰运动员比赛发挥或导致运动员比赛成绩降低事件的可能性。
2.根据竞赛成绩的影响因素,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溯源分类,运动员参赛风险由参赛选手风险、对手风险和比赛环境风险三大类组成。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由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参赛风险评估与参赛风险应对三个部分组成。
3.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许多复杂的和潜在的运动员参赛风险要经过多次识别才能准确发现。《运动员参赛风险检查表》可以作为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工具。要求教练员或运动员逐一对表中所列出的运动员参赛风险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一种,将他们认为“可能出现”的参赛风险汇总起来,就是运动员参赛可能面临的风险。
4.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采用的改良列表排序法是在传统的风险发生可能性(P)与后果严重性(S)基础上加入风险可控性(C)维度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其风险量(Rv)的计算公式是: Rv=P·S·C。另外,本文采用风险系数(Rr)来表示运动员参赛风险类别风险和总体风险情况,其计算公式是:Rr= 所有风险因素实际得分之和/所有风险因素最大可能之和。
5.我国优势项目中的间接对抗类项目运动员参赛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来自比赛环境方面的裁判员风险、场地器材风险与来自参赛选手的心理风险、技术风险和伤病风险;我国优势项目中的直接对抗类项目运动员参赛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来自比赛环境方面的裁判员风险、来自参赛选手的心理风险、来自对手的战术风险。我国这些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相同的主要参赛风险是裁判员风险与心理风险,并且它们经常是排在前两位的最主要参赛风险;除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外,其它5个项目技术风险比较突出,而直接对抗性项群或技战能主导性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项目重视来自对手战术与经验等方面的风险。
6.我国优势项目中间接对抗类项目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一般特征是,既重视训练时动作成功率,同时通过模拟比赛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我国优势项目中直接对抗类项目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一般特征,即把比赛对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赛前训练主要是围绕主要对手来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突出模拟对手和比赛环境。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风险应对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平时训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与保持,赛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比赛的训练,同时,强调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专项化与个性化。
7.大赛前准备工作是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的主要内容之一和成功经验。我国优势项目运动员应对参赛风险的大赛前准备有可能优化运动员大赛前准备。进行“参赛风险典型事例”教育或参赛风险教育,可以提高运动员应对参赛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8.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其中,风险降低策略是应用最多的运动员参赛应对策略。在应对运动员参赛风险中,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和“程序化原则”。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率先在国内外提出运动员参赛风险这一概念,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二是将风险理论引入运动训练与竞赛,从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对丰富竞技体育理论并指导训练与竞赛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三是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和分析了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竞赛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构建了由参赛风险识别、参赛风险评估与参赛风险应对三个部分组成的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等参赛风险应对的具体策略。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备战和征战重大比赛的运动员训练与竞赛,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为今后国家队备战与征战奥运会提供应对参赛风险的科学根据。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备战奥运会和征战奥运会,可以说是今后中国竞技体育一种新的奥运夺金和奥运金牌增长的工作思路。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作者先后应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射击队和中国体操队讲授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同时在国际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会射击教练员讲习班、山西省体育局主办的奥运专家系列讲座、福建省教练员科学训练培训班、安徽和广西等省区射击教练员培训班、全国射击射箭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全国游泳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活动上讲授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一致好评。
该成果出版后,作者应邀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具体负责“参赛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同时应邀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并把“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纳入高等学校教材内容中。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发表在国家级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全文转载,被收入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处编辑的《竞技参赛理论文集》,并在《雅典征战谋略论坛》论文报告会上获“主题报告奖”;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为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山西省体育代表团编写《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手册》和《通向冠军之路-运动员参赛准备方法指南》等工作手册,为山西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成果社会反映
作者先后应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射击队和中国体操队讲授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同时在国际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会射击教练员讲习班、山西省体育局主办的奥运专家系列讲座、福建省教练员科学训练培训班、安徽和广西等省区射击教练员培训班、全国射击射箭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全国游泳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活动上讲授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一致好评。
该成果出版后,作者应邀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具体负责“参赛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同时应邀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并把“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纳入高等学校教材内容中。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发表在国家级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全文转载,被收入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处编辑的《竞技参赛理论文集》,并在《雅典征战谋略论坛》论文报告会上获“主题报告奖”;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射击射箭》和山西省体育局主办的《备战十运动态》先后连载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并应邀为参加十运会的山西省体育代表团编写《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手册》和《通向冠军之路-运动员参赛准备方法指南》等工作手册,为山西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山西省体育局副局长杨凤楼“在2005年全省竞技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前几天,我们和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石岩博士合作,共同制定了《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手册》,该手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运动员应对参赛风险的意义、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如何把参赛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的具体策略,非常及时,非常有针对性。针对全运会这样的大赛,如何回避运动员的参赛风险、保证最大的参赛成功率是一个大课题,各项目教练员、重点运动员要悟深吃透,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术总结”中指出:“石岩把运动竞赛中发生干扰运动员比赛发挥或导致运动员比赛成绩降低事件的可能性称为‘参赛风险’,构建出由参赛风险识别、参赛风险评估与参赛风险应对3个部分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等参赛风险应对策略。”
熊焰等在《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上,在谈及“优秀运动员参赛理论研究进展”时特别提到石岩博士研究的“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并充分肯定了其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
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备战办公室进行了2008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工作,这在我国历届备战奥运会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国家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进行了跆拳道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金风险评估与应对工作,其中的很多内容借鉴参考了本研究成果。
根据对国内两大数据库(CSTJ,CNKI)的检索结果,目前该成果的他引次数已经达到20余次,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
成果获奖情况
1、二○○五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第四届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