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2010-03-16 作者:吴庆洲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     
  出版单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以自序“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为纲,提出全书的写作目的和基本观点。
  该书的写作与出版,主要是针对建筑界存在的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1)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出现夸富嫌贫、崇洋媚外、相互攀比、追求豪华等不良风气。(2)特色危机的出现:一些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西方建筑的盲目效仿造成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3)忽视生态、无视环境的建筑造成美学上的灾难和市民心灵上的阴影。吴良镛先生几年前浏览重庆后感叹说:“重庆原来是两江交汇美丽的山城,而今超尺度的高楼林立,杂乱无章,令人窒息,很多原来颇有特色的地段——山景、江景、场所感,而今不见了。”这就是无视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造成的美学上的灾难。(4)创作心态浮躁,缺乏精品意识。虽然,近年的建筑创作中,仍有一些优秀作品,但为数不多,属凤毛麟角,多数作品平庸无特色。(5)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和向往产生“欧陆风”,遍及全国各地,等等。
  针对以上的问题,作者提出解决的方法:
  ① 建筑创作需要建筑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 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供借鉴。要有中国特色,就必须借鉴传统,因而就必须研究传统。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可供我们借鉴:
  a.传统的建筑哲理学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三材合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用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象天法地意匠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国古代城市独具特色。
  b.象征主义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特色
  象征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传统建筑文化中用象征主义表达五大观念系统: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哲学观念系统;向往神仙胜境、佛国世界的思想观念系统;宣扬儒家文化的礼制思想;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观念;祈福纳吉的思想观念。
  c.民居建筑中有许多地方特色可供借鉴
  d.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现代建筑借鉴和采用。
  e.传统的园林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将放出异彩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白天鹅宾馆就是代表,其中庭的“故乡水”,具有传统园林艺术特色,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为建筑增色添光彩。
  ③ 重视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水平。
  ④ 加强执业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和在校学生的建筑教育。
  ⑤ 介绍世界建筑,学习多国经验和有益适用的理论
  ⑥ 研究中国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城市和园林。
  该书的宗旨,正是通过研究中国建筑的哲理、意匠与文化,为当代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武器,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现代城市和现代园林出一份力。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随着中国以东方巨龙的雄姿逐渐超越各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将出现伟大的复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将自豪地耸立于世界现代建筑之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将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赞赏。这一天必定会到来。
  全书分为四篇:建筑园林篇,宗教艺术篇.装饰艺术篇.城市规划篇.
  序言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第一篇  建筑园林篇
  一、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象征主义
  三、象天法地法人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意匠发微
  四、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五、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
  六、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
  七、中国景观集称文化
  第二篇 宗教艺术篇
  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二、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三、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的演变
  四、藏传佛教建筑与文化
  五、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
  第三篇 装饰艺术篇
  一、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
  二、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三、 春秋与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四、 西江建筑艺术之宫——龙母祖庙
  五、 广州近代的骑楼纵横谈
  第四篇 城市规划篇
  一、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二、 中国古都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研究
  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四、 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五、 城市和建筑的仿生象物文化
  六、 城市和建筑的防灾文化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建筑学报,1995,8:45~47)首次明确提出了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2.以《管子》为代表的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3.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特别指出了古代哲学对古城规划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55~61)首次总结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水系的十大功用,并将城市水系与当代城市特色的创造进行关联研究。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在1994年第二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上发表,受到与会代表赞赏。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城市设计学报》主编夏铸九索此论文,发表于2007年9月《城市设计学报》。夏先生要让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学这篇论文。该论文揭示了传统中国营造意匠的重要特色—仿生象物,并研究其文化渊源的类型,对中国现代城市、村镇、建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中的象征主义》(华中建筑,1994,4:6~8)首次提出了中国传统建筑象征表达的五大观念系统。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华中建筑,1997,2、3、4期连刊)首次较为系统地以文化学的观念阐释中国古建筑的脊饰。
  以上各篇论文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这些创新的观点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3.研究方法
  作者的研究方法:
  ①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相结合。                   
  ②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建筑学与哲学、美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作者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将此书作为博士生“东西文化与哲理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在课上讲授其中观点,因此,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多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作为参考文献,并加以引用。全国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也多有不少引用例子,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自2005年6月第一版3000册出版后,受到学界好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引用的例子有多例。2007年5月第二次印刷又印了1000册,社会反映很好,可以为创作设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和规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选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的论文有14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其中有6篇被国际权威Ei索引录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 王育武著《中国风水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P202注[19]引用《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第356~358页观点,P220.注24.引用《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第376页观点。
  2. 张蓉.试析先秦宫城规划制度(华中建筑,2009,1:191~195),参考文献.(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3. 季宏.朱永春.汉画像升仙图中斗拱的文化意义解读.华中建筑,2008,1:24~26.参考文献.(7).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26。
  4. 吴卫光.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图像学意义——以粤东客家围龙屋为例.华中建筑,2008,8:172~176.参考文献.(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5. 唐孝祥.简说岭南汉族民居建筑的适应性.南方建筑.2008,5:37~39.注释6.及参考文献.[1]均为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6. 朱祖希著.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中华书局,2007年P328~330.主要参考书目.45.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7. 王育武.宋明理学与风水的形势宗与理气宗.华中建筑,2007,8:125~128.注释(14)及参考文献(7).均为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8. 贺为才.从苏州林园与徽州园林看江南建筑文化之传承与互动.华中建筑,2006,9:4~6.8.参考文献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9. 文一峰.建筑艺术中“神山”的意象与太阳神崇拜.华中建筑,2007,3:1~3.注释(3)、(15)引用吴庆洲著.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61。
  10.徐怡静.武汉古德寺之异域风格象征文化初探.华中建筑,2006,1:8~10.参考文献.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11.刘晨宇,刘文佳.登封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规划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28(3),125-128.参考文献:吴庆洲著.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12.严钧、梁智尧、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新建筑,2007,5:99~102.图片来源: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参考文献.(10)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13.徐永战.陈伯超.南通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参考文献.(3).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华中建筑,1997,2:28~36.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之第三篇.一.P208~248。
  14.邹卓君.杨建军.城市形态演变与城市水系动态关系探讨.规划师,2003,2:87~90.参考文献⑧吴庆洲.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15.陈太政.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的开发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77-82. 参考文献:吴庆洲.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55-62.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16.曹新向.城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水木保持研究,2005,12(2),52-56. 参考文献:吴庆洲.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55-62.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17.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18(2),136.引用吴庆洲.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55. 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18.袁忠.中国建筑文化(19世纪以前)及其研究的几对基本范畴与命题简析。表介华主编.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七卷.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85.参考文献.(2).吴庆洲.中国民居建筑的象征主义.华中建筑,1994,4.该论文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
  19.张兴亮.郝少波.鄂西北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华中建筑,2005,5:141~144.参考文献(1)吴庆洲.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象征主义.华中建筑,1994,4.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0.王金平主编. 山右匠作辑录——山西传统建筑文化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4-175.第二篇参考文献.37.吴庆洲.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象征主义.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五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
  21.郑力鹏.石室与蔡孝.南方建筑,2008,2:70~73.参考文献(7).吴庆洲.广州建筑:121~131,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
  22.唐孝祥著.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63页,第二章注释(35)吴庆洲.广州建筑,第111页;第224页,第五章注释(10)吴庆洲.广州建筑,第117-119页。以上所引均为“广州近代骑楼纵横谈”,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3.谢浩.刘晓帆.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古建园林技术.2005,4,(总89):50~52.参考文献(1)吴庆洲.广州建筑,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111-120.所引内容为“广州近代骑楼纵横谈”.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4.郭湘闽.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湘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6(3),132-137. 参考文献:吴庆洲.广州建筑[M].广州建筑,2000,112-115.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
  25.李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0(5),55-60.参考文献: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中建筑,1996(2),31. 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
  26.庐山.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比较研究.华中建筑,2002,4:93~97.参考文献(4).吴庆洲.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华中建筑,1999.4~2000.1,2000.2连刊.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7.肖?.楼台与深院——试论古建筑群体构图方式的两种现象.华中建筑,2002.3:65~67.参考文献(8).吴庆洲.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新建筑,1997,2:43.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8.郑琦.中国金刚宝座搭探微.华中建筑,2008,12:170~175.参考文献6.吴庆洲.曼荼罗与佛教建筑.古建园林技术,2000,2:31~33. 该文已收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
  29.周霞著.广州城市形态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文献.74.吴庆洲.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建筑学报,1995,8
  30.方绪明.刘霄峰.张文海.中国建筑史不应回避传统文化.古建园林技术,2001,4(总73):21~23,33.参考文献.6.吴庆洲.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建筑学报.1995,8.
  选入《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的论文有14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其中有7篇被国际权威Ei索引录入:
  1. 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华中建筑,1991,2
  2. 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中建筑,1996,2
  3.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华中建筑,1999,4,2000,1~2连载
  4. 象天法地法人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意匠发微.华中建筑,1993,4
  5.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华中建筑,1997,2~4连载
  6. 中国景观集称文化.华中建筑,1994,2
  7.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华中建筑,2000,4,2001,1,2连载
  8. 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新建筑,1997,2
  9.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华中建筑,1994,4
  10. 龙柱艺术纵横谈.古建园林技术,1996,3(总52)
  11.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建筑学报,1998,4
  12.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建筑学报,1995,8
  13. 从客家民居的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古建园林技术,1998,1(总58)
  14.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
  以上14篇均刊于中文核心期刊遗迹科技,其中1—7篇被国际权威Ei索引录入(见附件)。

  成果获奖情况 
  该书由作者多年研究并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重新组合和补充而成。这些论文中的一部分以“建筑文化研究”为题,获200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