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汪明峰:《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2010-03-16 作者:汪明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如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描述的,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它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全书以城市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城市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这项研究是为理解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本书的结构力求简单明了。第1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2章界定“网络空间”的概念及其比较于物理空间的各种特征,然后重点概述(地理)学者用以建构网络空间理论以及形成讨论的不同取径与理论脉络。在对空间内涵的重新审视之后,网络空间被进一步理论化,即: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从而为以下章节的具体展开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随后三章的理论研究分别从信息、技术、网络三条主线依次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正在并已经对全球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效应。第3章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效应。第4章从技术的空间过程入手,考察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效应。第5章通过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思想,把有关城市网络的空间概念整合在一个统一框架内,为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网络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指出信息技术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新机会,而网络连接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实证研究部分的前三章分别从基础设施、内容产业和网络用户三个层面考察中国互联网的宏观空间格局。第6章试图分析新的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影响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城市节点在不同网络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对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网络结构和主要城市节点的可达性进行了计算和排序。第7章研究互联网信息的生产活动在中国的空间分布状况,在宏观空间维度上理解这种新的通信技术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基于域名测量方法,研究了中国互联网域名的“城市偏好”,以及互联网域名专业化程度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联;基于网站测量方法,研究了互联网网站发展的城市类型与空间极化状况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第8章从空间视角研究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分析和解释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城市和区域中的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它与城市规模和地理区位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前三章的基础之上,第9章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的区域层面。通过对互联网的技术、生产和消费三个层面的整合,希望呈现互联网活动的区域整体结构,以此来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网络空间。此外,还检验了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理论在信息时代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区域互联网发展的一般模式。
  在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进行跨越时空的探察之中,我们洞悉出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由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形塑的网络信息空间正在影响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并推动着持续的空间组织重构进程。文章最后一章概述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揭示其中的政策含义,也为未来的研究计划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方向。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为理解中国互联网城市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1) 指明互联网社会的地理学研究方向,并提出了这个新兴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2) 全面探讨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书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
  (4) 首次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分析城市网络的拓扑结构),同时利用详实的数据资料,从网络空间的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分别评价了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状况;
  (5) 较早注意到城市网络空间的演变动态,并对其变动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各个层面上总结了互联网的空间演变模式。

  3.研究方法
  本书试图以一种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分析信息社会的网络空间,并分析影响这些空间的社会与政治经济力量,以及空间配置与生活在里面的人对这些空间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让答案更为清楚。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证考察相结合。
  本书理论前提科学,概念明确。在理论分析中偏重于定性描述,而在实证研究中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计量方法对空间结构进行定量的解释,增加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信度。
在分析手段上,主要采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并从纵向和横向层次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进行全方位比较。
  此外,本书的分析指标选取都力求真实反映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新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区域和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和趋势。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全书以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主导的信息时代为背景,探讨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下的社会系统及其空间组织形态,为我们理解新时期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优化当前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在《社会学研究》、《地理学报》、《城市规划》等国家一级学会期刊上发表,这些成果为开展信息时代的中国城市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
  本书及其部分章节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包括:2008年9月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6年9月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此外,本书原稿为作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曾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作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在《社会学研究》、《地理学报》、《城市规划》等一级学会期刊上发表,主要包括:
  第八章:汪明峰,2005.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社会学研究,(6): 112-135。[CSSCI]
  第六章第一、二节:汪明峰、宁越敏,2004.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地理学报,59 (3):446-454。[CSSD]
  第七章:汪明峰、宁越敏、胡萍,2007.中国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类型与空间差异.城市规划,31 (10): 16-22。[CSSCI]
  第六章第三节:汪明峰、宁越敏,2006.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地理研究,25 (2): 193-203。[CSSD
   第五章:汪明峰、高丰,2007.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国际城市规划,22 (2): 36-41。[CSSCI]
  第四章第十章:汪明峰,2008.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态势、空间形态及政策启示.载:宁越敏(主编),中国城市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4-317。
  第一章第二节:汪明峰,2005.技术、产业和地方: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 (5): 90-94。[CSSCI]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编),2006.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 11-16。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著作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发表,被多次引用:
  汪明峰、宁越敏,2004.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地理学报,59 (3):446-454。经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被引用37次,包括:《经济地理》2007年第2期、《城市问题》2008年11期、《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等。
  汪明峰,2005.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社会学研究,(6): 112-135。经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被引用10次,包括:《社会》2007年第2期、《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等。引用情况详见附件

  成果获奖情况 
  本著作于2008年9月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本著作的原稿为申请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本著作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曾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发表,该论文于2006年9月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