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著作是十多位同仁历时8年共同努力的合作成果。本研究的展开基于两个认识前提:一是历史认识的前提,中国现代城市更新的大规模推进,尽管是当下的事实,但迟至上个世纪初已经启动,故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现实,还必须探索其长时段的演变;同时,中国现代城市更新应该在世界城市化整体进程中加以考察,世界人口城市化率从上世纪初不足15%到世纪末接近50%,被称为第一个“城市化世纪”,而21世纪城市化必将持续加快,成为第二个“城市化世纪”,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世界城市化世纪承前启后的交接处。二是逻辑认识的前提,城市表面上是一系列物质要素的形式、风格与布局关系的组合,但城市更新绝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变化,而是社会过程与空间过程的深刻互动,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的辩证关联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论题,需要从多维度展开探索。
第一编从结构形态的维度展开,以内城区再开发及其空间重组为重点。从社会过程-空间过程相互关系的考察,我们发现,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空间生产与分配,是城市社会运行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如果缺少城市空间生产/分配制度的变革,所谓城市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不完全的,脱离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公平原则在城市社会将会落空。中心—边缘的空间形态、公共设施的配置失衡等等,催化了住宅区位等级系统、空间权力系统的形成。在我们既往的社会分层研究中,住宅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当我们将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权力及声望等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时,往往忽略了受到城市规划、住宅分配制度、公共资源配置系统等限制的住宅要素。在城市社会中,住宅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最重要的侧面,“住宅阶层”应是认识城市社会各阶层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有效视角,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城市社会分层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如此,城市制度与管理的社会空间后果也经常被忽略,里弄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空间变迁体现了近现代城市体制与管理方式的深刻影响,建国前租界和华界管理的差别导致里弄扩展方式的差异,建国后里弄空间变迁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实是城市体制的阶段性变迁使然,其空间布局与政区格局更是关系密切。
第二编从社会系统的维度展开,以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为重点。农民市民化与城市贫民是城市更新两个关键的社会难题。农民市民化从身份、关系、收入等方面的探讨尤多,本研究将空间维度引入农民市民化的探索,从而发现,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紧密相联的依存关系,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倘若没有社会进步,相应的空间形态无从谈起;倘若缺乏必要的空间基础,社会进步也将变得迟缓。城市贫民在资本主义城市更新中尤为突出,在战后日本甚至成为都市政治的焦点之一,大阪这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大城市更为突出,贫民比例居日本前列,大阪经验进一步印证,城市贫困与空间排斥相伴而生,社会问题引发城市空间变迁。
第三编从生态环境的维度展开,以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为重点。本研究从环境空间变迁等方面细致刻画城市更新的生态后果及其对居住区的影响,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等是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变迁的动因。为了克服目前城市生态建设的种种弊病,提出以接近和模拟自然为取向的近自然型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手法,并探讨近自然型生态恢复在当前城市绿化、水景住宅等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编从公共治理的维度展开,以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为重点。本研究首先关注的是住宅政策,一方面它对城市住宅具有直接影响,近代上海英美租界对住宅土地产权的独到设置致使日军占领上海也难以全面控制,改革以来从实物分房到商品化转变的住房制度导致城市住宅重大变化;但另一方面,住宅政策的实际效用也往往被夸大,近代上海法外治权的租界特殊地位对住宅布局的影响更为深刻,当前多种住宅形态和区位差异所导致的住宅市场多极分化相当大程度地限制住房政策的作用。其次是经常被忽视的城市政区体制。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化的加快与原有政区格局形成制度磨擦,原本的推想是历史形成的政区僵化格局难以适应其快速发展,但实际情形却是,自晚清以来浦东政区变更已日趋频繁,且调整难度很大,其背后隐含着城镇等级与行政层级、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等的空间矛盾,成为浦东政区调整必须破解的历史性难题。最后是地方政府职能。城市更新从片面性的土地开发转向系统性的城市重建,要求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变,而香港经验反映了城市更新进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等的多方互动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关系。
第五编是比较研究。本研究对欧洲与泛亚太20多个国家近50个城市更新的经验展开分析,不仅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向后福特主义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的重大转变,而且探索了国外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空间过程及其与经济复兴、文脉延续、公共管理等的关系。世界城市更新不仅进一步印证有关的认识,而且对其进程的宏观把握,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演变的历史方位及其走向。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城市更新经常被直接等同于城市形态的改造,往往局限于关注土地开发和居民动迁等内容,而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大规模推进对城市社会的重大影响,却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或低估了;本研究以住宅、生态、治理为关键,多维度把握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变化及其与城市社会的复杂关联,为相关研究的深化发展提供重要参照;
2)既往的现代城市更新多局限于当下的现实,而本研究对城市更新与城市社会关联的复杂过程则进行长时段观测,这既是过程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逻辑分析的内在要求,使诸多长期相互交织的问题脉络清晰可寻,从而促进当代城市学科集群向历史纵深的开掘;
3)在世界城市进程中展开城市更新的中国经验研究,在本土探索中关注国外中国城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趋向,更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更好地汲取全球经验与理论精华;
4)城市社会在分层结构等生成的同时也形成相应的空间形态,并影响城市社会的构建与变迁,本研究不仅将空间作为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克服以往将城市空间视为社会“空间容器”与“空间分布”的局限,而且为社会研究提供新视角,为复杂关联的理论把握开启通道;
5)现代城市问题错综复杂,但长期被肢解在不同部门与学科领域,本研究建立历史—社会—空间辩证关联的分析框架,以之为统领,发掘城市社会过程与城市空间过程之间的深刻互动,揭示了众多现象联动与贯通的逻辑图景,对城市研究范式创新将具有重要价值。
3.研究方法
1)以理论创新推动方法创新。以历史—社会—空间辩证关联的分析框架为统领,建立社会空间过程分析方法,在长时段空间过程的具体还原中展开相关研究,直接有助于探索众多现象的内在关系;
2)致力于从学科多样化向学科一体化整合。以社会空间过程分析方法为主轴,整合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以及生态空间测度、遥感地图分析、GIS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深入剖析诸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使众多相互纠缠的难题迎刃而解;
3)继承传统方法,发挥传统方法的优势。文献档案、方志年鉴系统搜集、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等传统方法的广泛运用,全面夯实资料与数据基础。例如,对上海历史上6000多处里弄的确认进行繁难的文献耙梳与文献考订,现存大量的石库门与棚户区则是以地毯式排查为基本方法,30多名师生花费了半年多时间才基本完成。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著作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关于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辩证关联、社会过程与空间过程互动等的研究正在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上得到认可,目前正在与美国、法国、日本、澳洲的有关学者展开合作研究;“近自然型”城市更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正不断推广,应用成果获多项专利;本著作阶段性成果被征引或转载80次。
本著作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相关成果成为城市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有的成为上海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内容,有的采纳证明认为“具有重大创新价值”,“将产生深远影响”;本著作正式出版后,山东枣庄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全国试点城市,以棚户区改造为重要内容,采纳证明认为该著作关于棚户区改造“非常深入又独具创见的研究,在国内相当罕见,成为重要的经验参考”。2010上海世博会首次聚焦城市主题,其中高峰论坛将决定上海世博会历史地位,以本著作为学理依据的高峰论坛议题深化研究项目被评为A等,在全国相关成果等级评定中仅两项获得A等。著作正式出版后,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与保护等内容引起广泛反响,其中里弄和石库门研究,被新华网、《文汇报》等全国数十家报纸、电台、网络媒体广泛报道,表明本研究将推动学术发展并拥有社会应用广阔前景。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作的社会反映主要体现在:
在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应用方面的反映: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聚焦城市主题,其中最后一天举办世博高峰论坛将决定2010上海世博会历史地位,众多国家元首拟签定以城市创新和城市更新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宣言》。以本著作为学理依据的高峰论坛议题深化研究项目,在全国相关成果优秀等级的评定中被评为A等,获A等仅两项。(见附件四)
在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反映:本著作关于里弄和石库门以空间过程还原和地毯式实地调查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在著作正式出版后有关成果及研究者引起广泛关注,其中:
1)报刊报道的有《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Shanghai Daily》、《上海科技报》、《青年报》、《上海星期三》,还有《上海商报》、《上海日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时代早报》等(见附件五);
2)广播电视台报道有上海纪实频道《数字地球》节目(2008年5月)、福建海峡卫视与台湾东森电视合作《发现新大陆》节目(2008年7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兆赫《记录2008》节目(2008年5月);
3)网络媒体有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网易、新民网、腾讯网、中国经济网等。(见附件六)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成果引用情况:
1)本著作阶段性成果征引79次。(见附件七)
2)本著作“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第二章)以“社会空间结构与城市贫困——1949年后的上海棚户区”为名,转载于2008年2月香港《Occasional Paper Series》。(见附件八)
成果被采纳情况:
1)本著作关于城市更新进程中城市及郊区城镇发展与政区体制改革的研究在2001年已经展开,是“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浦东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相关体制创新研究”课题成果的提升,该课题浦东新区成果采纳证明认为“深刻地发掘浦东城镇发展中体制创新的结点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其政策建议将成为今后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见附件九)
2)本著作关于城市更新进程中郊区城镇发展功能定位、农民市民化等研究,是“大城市郊区城镇发展功能定位研究”课题成果的提升,该课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成果采纳证明认为“具有重大创新价值”,“将产生深远影响”,“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见附件十)
3)本著作正式出版后,山东枣庄市(地级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全国试点城市,棚户区改造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2009年成果采纳证明认为该著作“关于半个世纪以来棚户区改造非常深入又独具创见的研究,在国内相当罕见,目前成为枣庄市棚户区改造的重要经验参考与有关政策的理论依据。”(见附件十一)
成果获奖情况
本著作是10多位同仁历时多年相互启发、共同努力逐步完成的合作成果,相关的阶段性成果获奖情况如下:
1)本著作“郊区城镇发展与基层政区改革:以浦东为例”的成果(第十三章),作者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重大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见附件一)
2)本著作“近自然型:生态域市建设的新向度”关于上海及周边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的成果(第九章),作者获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见附件二)3)本著作“地域性特色住宅的空间变迁:以上海里弄为中心”的成果(第三章),作者获2008年度上海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见附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