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年度系列报告》(2005、2006年度两部)
2010-03-16 作者:胡百精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危机管理报告》(已出版四部,本次参评2005、2006年度两部)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6、8,2007、6     
  出版单位  南方日报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进入新千年新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都经历了种种重大危机的考验。对我国而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剧,危机常态化、公共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有效化解危机,已经成为确保政治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增进民族精神的国家核心议程。更进一步,社会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于当今时代是同等重要的。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九八五”二期建设工程推出了《中国危机管理年度系列报告》,至今已出版四部,总计200余万字。此次参评报告为2005、2006年度两部。
  1、《报告》的内容定位、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1)内容定位。这是国内危机管理学术领域唯一的年度持续性研究报告。每一部年度报告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基于全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全程监测、整体分析的实证性研究;基于国内外学术前沿成果的理论创新。报告完整记述、解读了非典以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中国制造”危机、“禽流感”事件等40余个著名危机个案(每一个案约4万字),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评价说:“这是一项艰难却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它将成为一份历史档案,留存危机碎片;也将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得失兴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教授认为:“关注公共危机管理规律的探索,是一个民族理性演进的标志。这本书证明着中国人在面对命运磨难之际拥有的信心、智慧和巨大的生命潜能。”(参见《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5(第一卷)》)
  (2)篇章结构。2005年度《报告》的篇章结构如下:报告共分为理论与方法卷、政府卷和企业卷三大模块。理论与方法卷重点论述了危机传播管理的八组关键词:危机•状态、契约•修复、预警•预谋、策略•路径、媒体•话语权、劝服•意见领袖、恢复•重建、超越•发展观;政府和企业卷主要包括:
  愿景·责任·代价——2005年政府、企业危机管理综述;年度档案——2005年政府与企业危机列表;重大事故危机:双城记——11.13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污染事故;自然灾害危机:抗震记——九江“11•26”地震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太平记——禽流感·政府应对;外交与国际合作危机:三“国”记——中欧、中美纺织贸易纷争;产品质量危机:光明“回产奶”风波;企业领导人危机:创维·黄宏生被拘风波;劳资关系危机:“灵感点亮危机”——西门子·裁员危机;股东关系危机:媒体关系危机:巨能钙·“双氧水风波”等15个专题。
  2006年度《报告》立足于自主开展的四项大规模全国性抽样调查设计篇章结构,具体如下: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与价值模型”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检验;中国危机管理调研报告——政府子报告;中国危机管理调研报告——企业子报告;中国危机管理调研报告——媒体子报告;中国危机管理调研报告——公众子报告;议题管理专题研究——以宝洁SK-II铬钕门事件为个案;危机信息发布专题研究——北京京广桥塌方事件为个案;河南形象专题研究(第一辑):以河南安阳局部突破模式为个案;价值观危机管理专题研究——以北京福寿螺事件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危机管理年度系列报告》已出版4部,是中国人民大学“九八五”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总计200余万字,本次参评的前两部总字数约110万字。这是国内危机管理学术领域唯一的年度研究报告。《报告》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评价,被誉为“各级党政干部危机管理必读书”、“企业危机管理年度指南”。《报告》的实证研究数据、创新性理论模型、深度个案解读被国内外大量采纳和引用。其中,《报告》提出的“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价值模型”被认为是危机管理、危机公关领域的重大突破性理论体系。基于系列《报告》研究成果,多个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委托危机管理、公共传播领域课题15项,有关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报告》提出的基于中国国情的“危机管理事实—价值模型”与“危机管理对话范式”被居延安教授(现为美国中央康州大学教授)在著作中整章节引用、评价。“我们在此推介这一模型有3个理由……在纷繁庞杂、林林总总的危机传播管理著述中,(胡百精)梳理凝练出事实和价值两大范畴,并疾呼国内公关学界和业界对价值这一范畴的重视,具有醒世作用。”赵启正、郭惠民、孟建、陈力丹、程曼丽、丁俊杰、高钢、喻国明、郑保卫、涂光晋等国内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领域的一流学者对《报告》也多次给予鼓励和较高评价。(相关评价附后)
  2、《报告》有关“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调查”、“中国媒体危机管理现状调查”、“吉林石化爆炸、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专题研究”、“重庆钉子户事件专题研究”等多项内容被中宣部、国新办、国资委、国家质监总局、卫生部和若干省份以不同形式采纳,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国资委、国家电网等政府和企业机构的传播政策和管理制度。
  3、《报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突出表现在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委托的专项研究课题上,部分课题成果又转化为报告内容。自2005年起,基于《报告》受委托开展的科研项目共15项,如“央属大型国有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系统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危机管理研究”、“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危机管理研究”等(清单附后)。
  4、《报告》有关“北京奥运、国家形象与危机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批示。《报告》有关“国家公关、文化中国与公共外交”方面的研究专题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圈阅。
  5、《报告》的实证研究数据、深度个案解读被学界、业界和新闻媒体广泛引用和传播,国内危机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共识观点,如“噪音流”、“危机管理状态说”、“危机社会性格论”、“危机管理与财富创造同等重要”等最早皆出自系列《报告》。(引用情况附后)
  6、基于《报告》的专题课程《政府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荣获北京市优秀党课二等奖。(证书附后)
  7、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显示,引用《报告》子成果——相关论文5篇,共7次;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显示,参评《报告》明确被列为参考文献的共9篇(相关论文附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