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西藏新闻传播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9月
出版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该著研究了西藏自治区从原始文明时代到公元2000年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在西藏地方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为西藏民族学院2003年科研项目《西藏新闻传史稿》之最终成果。其基本构架是:
[总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轨迹。主要阐述了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文化背景、历史发展阶段、传播特点和学术价值。
[上编]西藏古代的信息传播[原始社会-公元1907年前]。包含了原始信息传播时期[远古-公元6世纪]、吐蕃信息传播时期[公元7-12世纪]和元明清信息传播时期[公元13-19世纪]等三个历史阶段;
[中编]西藏近现代的新闻传播[公元1907-1951年]。始于公元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刊,止于1951年《新闻简讯》的创办。
[下编]西藏当代的新闻传播[公元1951年-2000年]。自1951年十八军在进军途中创办油印《新闻简讯》《草原新闻》开始,西藏就进入当代新闻传播阶段。它走过了“确立期”(1951年《新闻简讯》创办-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初步发展期”(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1966年“文革”开始)、“曲折发展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完整期”(1976-1994年)、“跃升期”(1995-2000)等五个主要阶段。
[类编]西藏新闻传播的领域。涉及西藏的对外新闻传播、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新闻教育、西藏藏文传媒的历史形态、西藏电影传播、新闻援藏等5个领域。
[附录]收录了8种重要文献资料全文。
[参考文献]收录近百种参考文献目录。
基本观点
该著是关于西藏区域新闻传播发展史的研究,也属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同时也是关于西藏及藏族文化的历史研究,为藏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1、历史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跳跃性;
2、具有跨越地域的影响力;
3、保持强烈的“宣传”色彩;
4、基本形成以藏语为主、藏汉并举的“双璧式”新闻传播模式;
5、民族新闻事业基本建立,但影响力有限;
6、实行国家化政策和地方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但整体依赖性较强;
7、形成了现代地方大众传播体系,但发展不均衡;
8、新闻市场逐步开放和扩大,但市场化程度很低;
9、传媒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但正逐渐实现开放。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作为学术界第一部西藏地方新闻传播史,该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空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的代表成果。
1、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开创意义。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新闻史权威学者丁淦林先生评价“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地系统评述西藏新闻传播史的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专家白润生先生认为“《西藏新闻传播史》是一部填补空白的拓荒之作”(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p1011-1012:巴人:《<西藏新闻传播史>近日出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
2、在西藏新闻传播历史史料的挖掘和分析上有多方面的突破。不仅由此促成了该著的完成,更为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西藏新闻传播史》中,作者充分地体现了自己在史料的挖掘和利用方面的苦心”。“正是周德仓的努力,我们通过这本书第一次得到了关于西藏新闻传播发展的最全面的、权威的材料,也为其他人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或者利用这些资料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帮助,对此应该向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段京肃:《探索构筑“天路”历程的默默耕耘——读周德仓教授《西藏新闻传播史》》,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3、第一次构建了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历史框架。该著对西藏新闻传播历史阶段的划分,同样具有开创意义。“作者突破了以政治历史划分章节的传统,是以西藏地区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古代、近代和现代与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p1012)。
4、对西藏新闻传播形态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关于西藏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及其特点的概括,是这部书又一重要内容”。“理论框架是新设计的,有不少材料是新发现的,甚至有的概念也是新提出来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p1011)。
5、具有传播学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性。作者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有深度解析了西藏新闻传播的历史规律以及给予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启示:“而在《西藏新闻传播史》这本书的写作中,作者却尽力地抛开了传统的写法,实际上是坚持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来研究、总结、探索西藏新闻传播的规律。……《西藏新闻传播史》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研究成果。”(段京肃:《探索构筑“天路”历程的默默耕耘——读周德仓教授《西藏新闻传播史》》,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6、拓展了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使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独特优势。传统的藏学,并不仅将20世纪新兴的新闻传播学列入自己的研究范畴。以“西藏新闻传播史”为主题的研究,使新闻传播成为藏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横跨藏学、新闻传播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研究优势(康欣平:《三十年来西藏民族学院藏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5期)。
研究方法
1、遵循史志研究的方式,扎实收集西藏新闻传播史文献资料。研究者自1998年开始,10次进藏,收集到相关文集、书籍、杂志、文章、样刊、图片及西藏新闻出版地方志资料等逾几百万字资料,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依据。
2、根据新闻学理论和大众传播学原理,构建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基本框架。在信息传播的大视野中,宏观审视从原始到当代西藏漫长的新闻传播状况,勾勒出完整的西藏新闻传播历史性,以媒体发展而非政治事件为界限确定历史阶段,科学把握新闻传播的特点。
3、在新闻传播和藏学学科融合中,实现跨学科研究。既充分利用藏学研究的成果,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观察西藏新闻传播历史,使本项研究成为藏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又严格遵守新闻传播学范畴,形成西藏新闻传播史学体系。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该著为新闻传播学代表性成果。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空白,其成果成为建国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代表成果(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2期),在西藏新闻史的研究中取得了最完整、具有奠基和开创意义的成果,居于最前列。其中关于《西藏白话报》的研究,被列入200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年1期)。研究者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新闻史领域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代表性学者。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论文中,于第三节中专列一目“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专家周德仓的研究成果”,将其关于西藏新闻史的研究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张夏婷:《西藏报业研究》,2006)。
2、在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领域,该著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具有示范意义。由于占有先机和学术创新,其构建的西藏地方新闻传播历史的框架和研究方式,在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领域被广泛阅读和讨论,具有直接的示范意义。
3、在藏学研究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力。作者的主要成果《西藏新闻传播史》及系列论文,使“周德仓在西藏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周德仓的专著《西藏新闻传播史》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地方新闻史的著述”,由此开辟了藏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并确立了其作为藏学学者的身份(康欣平:《三十年来西藏民族学院藏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5期)。
4、其著作为各类图书馆广泛收藏。从现有的网络搜索资料统计分析,至少有近百家国家、大学的图书馆收藏有该著,显示关于西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成果社会反映
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2期;
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p388;
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年1期;
段京肃:“探索构筑‘天路’历程的默默耕耘——读周德仓教授《西藏新闻传播史》”《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李欣:“近年来我国民族新闻学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2期;
康欣平:“三十年来西藏民族学院藏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5期;
张夏婷:《西藏报业研究》,硕士毕业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巴人:《<西藏新闻传播史>近日出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1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在涉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特别是西藏新闻事业研究的学术文章中被广泛引用。
2、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本人关于西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成果有10个部分共约5万字被收入,成为该著中西藏新闻传播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