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金冠军:《中国传播思想史》
2010-03-16 作者:金冠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传播思想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3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中国传播思想史》分为古代卷(上、下)、近代卷和现当代卷,凡四册,计194万余字。
  《中国传播思想史·古代卷》(上)共7章:华夏族的原始传播思想;上古传播与文明发展;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秦王朝的建立和传播控制;西汉各家传播思想和史学的传播;东汉的文化发展与经学传播思想。
  《中国传播思想史·古代卷》(下)共6章:隋代的传播思想;唐五代传播思想;两宋时期的传播思想;蒙元时期的传播思想;明代的传播思想;清王朝初中叶的传播思想。
  《中国传播思想史·近代卷》共10章:晚清闭关锁国政策与封闭式传播;民族主义与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时期的传播思想;从夷务向洋务转变的传播思想;初期改良派的传播思想;戊戌变法时期的传播思想;清末“新政”时期传播思想的论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传播思想;西方近代传播理论的引入及其影响;辛亥革命时期的传播思想;
  《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共10章:民初传播业和传播思想;现代先驱者的传播思想;五四时期传播思想的嬗变;现代传播思想研究的启蒙;自由传播理论与实践;毛泽东传播思想;传播思想研究的曲折与艰辛;屡遭困厄的当代传播思想家;当代西方传播学的传播;传播学研究的转型。
  《中国传播思想史》驻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语境,全方位对中国传播思想进行一次系统而完整的、多学科视角的精神清算,力图构筑宏阔理论视野观照下的中国传播思想发展的真实图景。这是一张中国传播思想的历史名片,又是中国传播思想的“写真”集——5000多年来中国人关于传播的认知、理解和思想。
  我们研究的思想导向是:1、多学科视野立体表现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的丰富内涵;2、驻足现代文明检视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中西交流图景;3、以大众传播为入口梳理历史、重构现代传播观念。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该研究是我国第一套具有比较完整的中国传播思想史全景视野和理论框架的学术专著。早期我国新闻传播学史学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对新闻史的研究,有关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断代的研究。
  该研究不只是简单地回首过去的辉煌,也不只是平面地绘制一幅传播思想的地图,该著作体现一种非常明确的理念,立足于21世纪中国化、本土化的传播学体系建设,并牢牢植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该研究能摆脱某些庸俗力量的制约,力排陈见,对某些关键思想、人物和事件,做出新的解读和评价,如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国传媒集团化等。
  该研究是一项较为浩大的文化探索和学科建设工程。作为前所未有的第一部,该著作不仅需要拓展本学科的学术空间,而月需要更高层次的文化把握与审视。

  3. 研究方法  
  该著作以编年史为体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组织材料并开展研究。全书既有100多年来中国传播思想的概貌式完整梳理,更有关键节点的详细阐述:从政治文化来说,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反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等;从传播上说,有世纪初西方传播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新闻改革、改革开放后西方传播学传入中国等等;从传播思想上说,有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传播学的本土化、中国传媒集团化等等。
  该著作强调在思想材料、经验材料与理论框架三者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在本书中,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孤立地研究传播问题上的某些具体主张,而总是将一定时代的传播思想和那些代表性人物的传播理念置放在一种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中进行有机地考辨。所以,全书中不仅按照思想史体例,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料性的梳理、考证和描述,而且又有大量的对于各个时期的传播学成果以及传播思想的重新评价和学术论辩。如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现当代卷既充分肯定其历史意义,又特别提出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错误前提”,其一是“关于理性的假定”;其二是“关于契约国家的假定”。认为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它的统治之下的自由——包括思想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比封建专制国家统治之下要多一些或多得多,这也是一般的客观事实。但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史和传播史都证明,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国家所保护和保障的自由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的自由。研究者对于思想材料,体现出较强的分析与哲学途径的能力;对于经验材料,体现出较为专门的史学途经的训练;而对于理论框架,则体现出建构纯粹类型的素养。贯穿於三者之间的,则是一种娴熟的联结与阐释的能力。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该研究驻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语境,全方位对中国传播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完整的精神清算,这不仅是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一个交代,也是为新世纪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寻找精神参照、为新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基础,尤其是对传播学体系的真正中国化,生成一个更为有力的学术基点。

  成果社会反映 
  1、 方汉奇认为该研究“填补了我国传播思想研究的不足”;
  2、 童兵、陈力丹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该著作列为其博士、硕士必读书;
  3、郑涵、郝一民等多位学者相继在《新闻记者》、《上海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该著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