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第6期
出版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成果内容简介
一、基本内容、结构
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民生新闻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在当代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论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针对2003年以来关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探讨上的众多争论,引入科学社会学的范式理论,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新闻”的实践及其概念化,本质上是对我国当前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的理论概括。换言之,民生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
第二部分对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具体内涵作了重新梳理,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第三部分对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产生过程作了详细分析,提出民生新闻的孕育与生成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晚报的“市民新闻”已成为民生新闻的雏形,而90年代中后期的电视新闻已开始吸取都市报、晚报的“市民新闻”做法,成就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早期形态。民生新闻最终诞生于新世纪初, 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都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标志着民生新闻的诞生。
第四部分对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价值与意义作了深入分析,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开拓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空间;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创新路径;建构了一种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闻理论。
二、主要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1.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这是独创性的理论认识成果。这个见解的提出,解决了什么是民生新闻的认识分歧,使民生新闻研究在学理上得以极大提升。
2.对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具体内涵及其产生过程作了深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比前的同类研究更富有学理性,也更符合民生新闻实践的实际情况。
3.对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价值与意义作了全新的理论概括,得出的结论比此前同类研究更加准确、深刻、全面,深化了民生新闻这一范式所独具的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从而在理论上充分确立了民生新闻的地位与价值。
三、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说,本论文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详细地说,还运用了文献分析,历史考察的研究方法,即:在对关于民生新闻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对民生新闻产生过程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从科学社会学的范式理论出发,对民生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以期推进民生新闻研究的深化。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文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发表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华新闻报》2008年8月1日C01版“焦点话题”分《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民生新闻的产生过程及价值体认》两个标题,摘要刊登了本文的大部分内容。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及先行刊发该文第一、二两部分主要内容的《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刊)发表后,学术界几位知名教授对作了具体评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主任李良荣教授在《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一文中指出,“就民生新闻的研究问题,有学者提出要从社会学的范式理论出发重新解读民生新闻,它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飞教授等在《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上)》中指出,“董天策从科学社会学的范式理论出发,重新解读民生新闻,提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并全面梳理了其本质内涵,深化了对民生新闻的科学认识。”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思屈教授等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一文中也肯定性地指出,“董天策(2007)从科学社会学的范式理论出发,重新解读民生新闻,提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教授在《民生新闻红旗还能打多久?》(http://www.zijin.net/blog/user1/100/archives/2007/14244.shtml)一文写道:“作为民生新闻发生时的鼓吹者之一,今天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对世界新闻业的一个贡献!想出这句话时,我有点得意,但很快就发现,这不是我的首创。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2007年在《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一文中写到:“中国新闻界的这一本土化新闻传播创新,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也必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因此,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确立,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www.mybigschool.com)世界是多元的,文化则是民族的。尽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那属于哲学的、思想的、宏观的层面,具体到一个行当,某个专业,有自己的准则,如果到了操作层面,甚至各人有各人的真理——每个行当、专业、个人的具体行动,最终构成了如今这个多元的大千世界。所以董天策又说:‘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一个重要理论意义就在于,它建构了一种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闻理论。’(同上)”
2007年以来,分别发表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探索与争鸣》、《新闻爱好者》、《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当代传播》、《新闻知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视听纵横》、《中国传媒报告》的10篇专业期刊论文、复旦大学1篇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8篇硕士学位论文,引用了本论文。
成果社会反映
1. 转载1次:《中华新闻报》2007年8月1日C01版“焦点话题”分《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民生新闻的产生过程及价值体认》两个标题,转载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主任李良荣教授,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飞教授、李思屈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教授,分别在各自的文章对本论文的基本观点给予高度评价。
3. 慧聪网、传媒领袖网、维普资讯网、红网论坛、世界媒体实验室、中国报业网等网站以及新浪博客等网络媒体转载了本论文。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9篇论文、学位论文引用及评论了本论文。
成果获奖情况
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9年3月21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