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年龄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3月
出版单位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本书提出了时间的社会化这一概念,并从此概念入手,分析了时间社会化的两个基本内容:社会时间的分化与社会时间的资本化。并从平均人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三个方面——延续与断裂、周期性和相对性,讨论了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的特点。
本书通过对社会时间的讨论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其中包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时间已经社会化;并且社会时间可以分化为多个层次;在工作空间中,以人为载体的社会时间资本化,个人的价值被制度化为工作时间及其纪律;传承的社会空间导致社会时间的延续性,而断裂的社会空间则导致社会时间的断裂性与截断性;在不同的社会空间(个体生命空间、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下,社会时间具有周期意义;社会空间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社会空间的多层次性则会导致社会时间的相对性。这些结论对我们在统计描述的层次上分析时间变量,考察它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可能具有的方向性的意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年龄变量是社会研究的数据分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变量,可能所有的研究者都不会在社会研究的数据分析中丢掉这个变量,但是却极少看到专门研究年龄变量的论文和专著。如何分析年龄变量,尤其是如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寻以往相关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的支撑,是提高数据分析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国外有过一些探索,但都是就具体模型而谈,并没有一部全面论述的著作;中国在这个方面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年龄论》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年龄这个变量解读为社会时间的一种展现形式,同时放置于社会空间的概念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梳理,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分析的水平。书中还有众多的统计分析模型,作者对回归分析中的基本假定进行了详细的检验,设计了一系列原来极其少见的模型形态,在分析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回归分析中的三项交互作用,在一般研究中是鲜见的。而将模型的数据置于开阔的理论视野中进行解读,更是具有较强的方法论价值。
3、研究方法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从定量数据分析的案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对社会时间特点的分析。当平均人作为时间载体的时候,人的特性纳入时间的序列,但是由于人的行为与思想的丰富性,使得我们的分析经常显得有些片面,比如在分析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平均人的社会时间简单化为年龄变量等。实际上,年龄有时并不能完全代表加载于平均人身上的社会时间概念,其他的概念还有个人受教育时间、工作空间下的工龄、经验积累的过程——资历等,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虽然年龄是本文最常使用的时间维度,但是有的时候(比如在工作空间中的时候)它只能是分析社会时间的一个案例性、片面的概念。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991年,中国工运学院主持的七省市100个企业职工调查;199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市一个高档住宅小区进行的居民生活方式调查。1998-1999年,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负责的,北京某报系列调查,共计8次;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负责的北京某杂志调查;1999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华女子学院主持的“对妇女暴力侵犯”的调查;1999年,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负责的,中国某报(地点在北京)读者调查;1999年,某广告认知与记忆调查;2000年,“飘一代”调查;2000年和2001年,央视调查公司进行的两次全国34个城市的消费者抽样调查数据;2002年,勺海调查研究公司进行的“WTO对中国人的影响”调查;2003年,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负责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展战略研究;2001,2003,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中国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2006年,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负责的,重庆房地产消费研究等。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由于该书是集中讨论年龄这种时间变量在社会空间中的理论意义与数据分析的方法,该书一经出版就成为国内传播学等学科研究分析方法的参考书之一,社会反响较好。已知的情况是:中国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沈浩教授等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上指定的必读书之一,另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分析课与高级统计课指定的必读书。另外,由于本书的内容在成稿之前一直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学效果一直很好。应用《年龄论》的模型思想,硕士研究生张卉、张蓓蓓、蒋晶晶的论文获得优秀硕士论文,蒋晶晶、陈圣希、吴令飞论文分别获得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荆婧、田甜等同学的论文获得北京大学挑战杯一等奖。《年龄论》出版之后,被RI(华南国际)、IPSOS(益普索)、INTAGE(英德知)等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列为定量研究员分析参考。
另外由于该书在出版之前已经发表过其中少部分内容,其中“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一文获得2000年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二等奖,被吴垠论文“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2005年02期)引用,这部分内容分别在清华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光华管理学院MBA班、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课、北京航空与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班进行讲授,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其思考方法被众多市场研究公司与企业应用于市场研究的分析之中,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央视-索福瑞公司(CSM)、益普索(IPSOS)、GFK、美兰德公司、宝洁公司、腾讯公司、百度公司、壳牌等企业专门就此进行专题讲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一篇文章“用年龄变量透视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媒介数据分析的新方法”被侯阿冰的论文“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4)引用,“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刘本荣(“大学生网络依赖和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8月)、林红(“民办与普通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状况的比较研究”《青少年研究》2008年12月、“大学生网络依赖特征的调查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赵春梅(博士论文“”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引用。
成果社会反映
由于该书是集中讨论年龄这种时间变量在社会空间中的理论意义与数据分析的方法,该书一经出版就成为国内传播学等学科研究分析方法的参考书之一,社会反响较好。已知的情况是:中国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沈浩教授等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上指定的必读书之一,另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分析课与高级统计课指定的必读书。另外,由于本书的内容在成稿之前一直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学效果一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