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5月
出版单位 厦门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 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包括六章三十七节和六个附录,共321千字。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如下:
(一)全面评介了美国小说家海明威1941年春天携新婚夫人玛莎来华访问的目的、经过、收获和意义,并结合当时抗战最艰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执政的国民党当局的《重庆中央日报》、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等三方面的不同反应以及美国学者从不同的视野进行的不同评论;
(二)深刻论述了海明威和玛莎对他们战地蜜月行中对抗战中的中国的印象,尤其是蒋介石抗战的两面性,把日本侵略看作“皮肤病”,而将共产党的存在当成“心脏病”,海明威在纽约答记者问和六篇报道,以及他对美国政府的建议:不许蒋介石打内战,促其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并增加对华的援助,尤其是飞机、大炮和医药。海明威坚决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立论公允、客观,实事求是。
(三)系统地评述1961年以来美国的“海明威热”和从卡洛斯·贝克、柯特、梅尔斯、林恩、梅尔洛、雷诺兹等多位学者的海明威传记到罗立森的玛莎传记对海明威中国之行的不同解读,资料之丰富,视野之广阔是国内同类专著所没有的;
(四)科学地概括了我国海明威研究两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新成果不断涌现。增订本特别补充了新世纪开始以来的新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海明威研究的新发展。
(五)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学者从1933年至今四个不同时期对海明威其人其作的评论,并摘录和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论著的观点,为中青年学者展示了广阔的视野。
(六)书中附有海明威作品中译本与主要学术论著目录索引(1933-2005),这是目前国内比较完整的一份海明威研究书目,给广大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和研究海明威提供了方便。
因此,董衡巽研究员在该书“序”中指出:“我相信这部著作是我国海明威研究的一部不可或缺的专著,也为我国热爱海明威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值得鉴赏的读物。因为这部书不仅有学术性,而且还有相当的可读性。”
二.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本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到上海访问了当年海明威来华访问时的陪同和翻译夏晋熊教授,查阅了北京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1941年前后的中国报刊和《重庆中央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上海《西书精华》和香港《大公报》,获得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多次访问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的海明威藏书部,查阅了哈佛大学怀登纳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火石图书馆,得到相关的丰富资料和海明威传记的珍本,使全书资料翔实、丰富、可靠,论据充分,观点新颖。
(二)本书对美国权威学者卡洛斯·贝克在他的《海明威生平的故事》一书中关于在香港“柯恩把海明威介绍给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提出质疑,认为海明威在香港见到的是宋庆龄的姐姐、孔祥熙夫人宋霭龄(pp.15-16)
(三)关于周恩来与海明威夫妇秘密会面时谈话的内容,本书对玛莎在《我和他旅行记》中的描述提出不同看法。玛莎说当时太激动,忘了记录,时任周恩来翻译的王安娜则说周恩来只说了两三句话,全是听海明威讲他的访华感受,但周恩来又将皖南事变的报告托他转交美国政府,怎么没有交谈呢?(pp.17-18)
(四)关于周恩来神秘会见海明威的时间和地点,许多美国传记都没提到,本书经考证指出:会见地点在重庆市曾家岩50号即“周公馆”,时间是1941年5月中旬。那位带海明威夫妇去见周恩来的姑娘是德国籍的王安娜,不是玛莎回忆录中的一个“荷兰妇女”。好几本美国人写的海明威传记中以讹传讹,未改过来(pp.18-19)
(五)关于海明威访华的意义和影响:卡洛斯·贝克等认为他访华的目的有三点:一是陪新婚不久的太太玛莎来东方看看;二是为纽约《午报》报导中国抗战的情况;三是搜集写小说的中国抗战材料。《重庆中央日报》也强调这点。按他们的说法,海明威的访问是私人性质的。本书认为不止如此。1999年出版的雷诺兹的《海明威的最后年代》证实,海明威访华是“为美国政府搜集情报。”这说明我的估计是对的。(pp.19-20)
(六)本书指出:海明威中国之行的意义和影响肯定超过一个知名记者和文人所访问的范围,他的访问不仅增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p 21)。这一点在许多美国学者的海明威传记中都没有提到。
三.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跨文化比较和历史考证的方法,密切联系海明威访华当时的历史背景,具体剖析了不同阶层的不同反映,加以对比,进行辩证的评析。在篇章结构上改变一般论著的写法,采用跨体裁的多角度的论述,书中既有作者的评论,又有海明威夫妇的直接表述,既有报刊的摘载,又有夏晋熊教授访问记,既有海明威和玛莎回忆录的摘译和中国学者重要论文的摘录,又有对美国学者多种传记的评析。形式上的创新表明这是一部资料丰富、结构独特、表述新颖的学术专著。
四. 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本书初版于1990年11月问世,2006年出了增订本3000册,至今已近售完,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美国海明威学会前会长林达·魏格纳·马丁在所编的《海明威的历史导读》 (A Historical Guide to Ernest Hemingway, 2006)将《海明威在中国》列入重要参考书。初版曾于1993年荣获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海明威研究奖500美元。增订本比初版增加近12万字,2003年曾在美国《北达科大大学学报》登了英译的前言和第一章,引起广泛重视。
成果社会反映
《海明威在中国》有两章和前言曾译成英文,刊于美国《北达科大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受到美国学术界广泛关注。王忠祥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一部出色而厚重的学术著作》一文中指出它是一部不乏真知灼见、文化视野宏阔、文献资料丰实、理论阐述清新、文字解析辩证的佳作。无论对中国读者(含学者)抑或美国读者(含学者),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陈福郎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长篇文章中指出,《海明威在中国》从1990年问世至2006年增订本出版经历了十五年,依然魅力如初,说明它是一部很有活力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彼特·莫雷拉(Peter Moreira)著的《海明威在中国前线》(Hemingway on the China Front, 2006)曾10次引用了《海明威在中国》在《北达科大大学学报》发表的译文。(见附件)
美国海明威学会会长詹姆斯·梅里狄思在给作者的信中说,“你对海明威在中国的不懈探索得到了我们美国同行的深切敬重。我们的确非常赞赏你这本书。”(见附件)
美国海明威学会主办的《海明威评论》(The Hemingway Review)2006年秋 季号的一篇书评中指出:“在新版本里,杨先生新增了许多更新的资料和照片,包括中国人研究海明威的论著目录。它是一部用汉语写的、关于海明威和盖尔虹中国之行的最全面的书,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料。”(见该期120页)
成果获奖情况
2007 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7年11月
1992年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厦门市人民政府 1992年10月
1991年 厦门大学南强奖一等奖 厦门大学 199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