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陈才宇:《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
2010-03-16 作者:陈才宇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是一部系统论述英国早期文学的著作,曾获国家社科后期成果资助,批准号为:04FWW001。
  古英语文学是指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公元五世纪—十一世纪)的文学创作,包括史诗《贝奥武甫》和一些头韵体诗歌,如诀术歌(charms)、谜语诗(riddles)、箴言诗(gnomic poetry)、宗教诗(religious poetry)、哀歌(elegy)、战歌(battle songs)、寓言诗(allegory)等等。散文作品主要有比德的《英吉利人教会史》、阿弗莱德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及艾尔夫里克和乌夫斯坦的著作。
  中古英语文学是指诺曼征服(1066)至大诗人乔叟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韵文罗曼史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此外还有莱歌(lay)、辩论诗(debate poetry)、宗教诗、典雅情诗(courtly love lyrics)、动物故事诗(beast verse tales)、法布罗(fabliau)、民歌(folk songs)、谣曲(ballads)等等。中古英语后期的兰格兰德、《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的作者和乔叟,是中古英语文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乔叟,他的创作代表了中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中古英语戏剧主要是一些演绎《圣经》或圣徒故事的神迹剧、圣徒剧和道德剧。这个时期的散文大致可分布道文、游记、神秘文和散文罗曼史等数种。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集罗曼史之大成,它的印刷出版标志着中古英语文学的终结。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考察的就是上述一些文学品种。称之为“通论”,一是为照顾文学史意义上的广度,二是认可批评意义上的自由度。以文本为中心的综合研究方法是文字操作的基本策略。具体地说,在考察文献资料时,除了采用一般的文学研究的方法,作者还尝试了比较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手段。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拘泥于文学史的一招一式,增加了考察的视角,从而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中最大限度地发掘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和文化认识价值的东西。
  全书从语言自然分上下两卷。每卷前面均有一篇《概述》,用来宏观把握这一时期英国人的生存状态,文学的基本特征,当时的语言(包括语音、文法)、诗律与现代英语的差异,等等。古英语文学的基本主题是宣扬勇武精神,传播基督思想和感叹人生之短暂。这个时期的文学颇具阳刚之气,但缺乏阴柔之风,基本上属于一种男性的文学。中古英语时期由于时局相对稳定,长予利箭不再是话语的中心,表现在文学上,便是男女爱情描写的比重加大,文学角色性别失衡的现象得到局部的纠正。综观中古英语文学的历史面貌,大致走过一条从殖民文学到民族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文人文学的发展轨迹。
  《概述》后面的正文是以文学品种为叙述单元分章论述的。对于每一种文学形式,作者都先从文学史的著述入手,尽可能为读者描述一个概观。对于重要的作家作品,都有较详尽的介绍和评论。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大多属于民间文学。从这些文献中传达出有关历史、文化、信仰、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往往比文学的信息更重要。因此,在具体论述某一种文学品种时,作者在认真解读文本的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总是不断地转换视角,力求获得新的感悟,得出新的见解。如论述史诗《贝奥武甫》时,作者借助民俗学的方法,从主人公三战魔怪的叙述程式推断出史诗所表现的神话性其实是童话性的结论;战歌是史诗的胚胎,在描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战歌时,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准史诗”这个概念;在分析莱歌《奥菲奥爵士》时,作者利用神话学的方法,讨论过“死而复生”这个母题,认为初民的巫术、万物有灵观、神话、多神教以及后来的一神教,都是人类为摆脱生的短暂和死的永恒的宿命而设计的几套延续生命的策略;在《无名氏抒情诗》这一章里,作者对这一类诗作过系统的分类,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针对国内某学者对一首春歌的错误译介,还提出过翻译早期的英语文献应注意词义的演变的意见;在介绍十五世纪英国民间谣曲时,作者发现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见,早在莎士比亚前一个世纪,英国民众已经为人文主义思想在英伦三岛的着陆搭建了一个接受的潜在平台――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文主义的渊源是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从1987年开始从事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的研究。十余年来,虽不时有别的写作任务的干扰,但研究的重点始终定格在这上面。撰写这样一部著作,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资料匮乏和可供借鉴的文学信息的缺失和偏误。98年10月,作者作为访问学者赴剑桥大学进修,第一个困难基本得到解决,但第二个困难依然存在:无论古英语文学还是中古英语文学,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国内从来没有介绍过的,某些文学术语的汉译还存在着严重的偏误。如charm,lay,ballad ,romance这样一些文学术语,我国学界现有的译法五花八门。为了纠正这些偏误,作者对各种文学体裁的渊源作了认真的考证,力求给出最合适的汉译应用于《通论》的描述中。这方面的努力如能得到学界认同,也是这部著作的成绩之一。
  为了撰写好这部著作,十多年来,作者总是先着手翻译原文,务必对原文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再开始写评述文字。迄今为止,我已译过80余万字的诗歌作品和90余万字的散文、戏剧作品,包括史诗《贝奥武甫》(译林出版社,99年)、《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亚瑟王之死》(译林出版社,2008年)。
  总之,较系统地介绍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是我写作《通论》的初衷。由于可以借鉴的前人成果不多,我的著作只能是刀耕火种式的草创,但它可以为后来者更深入、更精到的研究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同时也为这一时段的外国文学史教学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我的研究工作得到过同行专家的好评,有人谬称我为“古英语学者”,是对我多年默默耕耘的鼓励与鞭策。

  成果社会反映 
  《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署名施适的文章,称“陈才宇的《英国民间谣曲述评》等系列论文讨论了英国民间谣曲的起源、特征与研究价值,填补了我国研究的一项空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阶段性成果《古英语述评》(即《通论》上卷“概述·三”)被引用情况:
  1、 袁利:《英国语音的文化内涵探究》,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 黄聪聪:《英语语言演变原因的共性探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3、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龚媛:英语双宾语句的认知构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

  成果获奖情况 
  1、阶段性成果《英国民间谣曲述评》(即《通论》下卷第十一章)一文获浙江省外文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阶段性成果《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宗教诗》(即《通论》上卷第七章)和《论英国民间谣曲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即《通论》下卷第十一章部分内容)获杭州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