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西方正典》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4月
出版单位 译林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书译自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专著The Western Canon(1994)。原著研究了西方文学史上自但丁和莎士比亚以降的26名文学巨匠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文学史的“经典”脉络。原作者借鉴了意大利文艺理论家维柯的历史分期观,将西方文学史分为“神权时代”、“贵族时代”、“民主时代”和当今所谓的“混乱时代”,在此结构上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深刻评价,强调了西方文学经典的原创性和审美性。布鲁姆认为,从但丁的《神曲》到贝克特的《终局》这一文学历史进程是从陌生性到陌生性的连续发展过程,这种陌生性是一种无法习得的审美原创性,只在少数天才作家身上才能产生,而只有莎士比亚等人才能把人情风俗的“陌生化”推向经典的高度。布鲁姆重申文学审美功能并主张深化文学经典的研究,尤其是对作品本身语言风格的阐释等,这为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多样化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原作者还在书后附加了一个包括1200余名世界各国文学经典作家和作品的目录,这对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西方正典》一书在美国学术界享有盛誉,被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文学系作为核心著作研读,具有许多当代学术的前沿信息。这部译作是国内第一次出版的中文简体译本,对加深我国理论界对西方文论的全面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特别是该著作提倡的文学经典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文学创新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本书讨论和引用了二十六位西方国家文学大师的名作,例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代表作,涉及的语种也很多,因此对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译者需要在中外语言功底和西方文学史等领域里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具有宏观的西方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些特点也形成了这部译著的重要学术价值。
在翻译策略和方法上,译者注重了与原著有关的学术语境、作者身份以及译文主体等文化因素,正确处理了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平衡译介问题,在涉及到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文献时注意对照原文进行参照,注重正确传达作者的学术观点。作者还注意原著中的英文修辞与中文对应翻译,采用了中文修辞中的排比、顶真和转喻等手法,并采取了一些文言文语句以适应原著学术文体的需要,因而准确传达了原著对英、法、德、西、俄及意大利语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使这部译著在翻译方法上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本译著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积极评介,从2005年4月出版至今已经第三次印刷(2005/04;2006/01;2006/12)发行,迄今已有数家重要报刊登载专文评介,如:黄应全:“如何构想新审美批评?----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文艺研究》,北京,2006/03期,)、侯其强:“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6/06期,)、以及江宁康:“《西方正典》译后谈”(《中国翻译》,北京,2006/06期,)等;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CSSCI期刊共计48篇次学术论文引用。此外,该译著还被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选为有关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北京大学中文系2006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也选用了本书有关内容作为考题。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项:如2007年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推荐图书”;2006/07年“第十届江苏省优秀图书奖优秀一等奖”;2005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十佳图书”等等。
成果社会反映
该译作出版后,在海内外学界和评论界均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种媒体有及时的报道或介绍。国内的《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文艺研究》、《书城》等报刊杂志对该书都发表了针对性的专文评价;香港地区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二十一世纪》有专文评论;国内多所大学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都使用该书作为文学理论或比较文学的主要参考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自2005年4月出版以来, CSSCI和AHCI中的数十种核心期刊都对译著的内容有所引用和采纳。迄今(2009/04)引用共计48篇次,其中2006年15篇,2007年19篇,2008年11篇,2009年3篇。引用该译著的一些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1篇,《文学评论》4篇,《外国文学研究》4篇,《外国文学评论》3篇,《文艺研究》3篇等。其他核心类CSSCI杂志如《国外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研究》、《当代外国文学》、《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等都有对本书观点或相关章节的引用和评介。详细请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查询证明。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见获奖证书复印件)
2007年“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2006/07年“第十届江苏省优秀图书奖优秀一等奖”
2005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十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