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梁 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
2010-03-16 作者:梁 工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7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本项研究成果以圣经文本为解读对象,尝试对它的叙事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讨。首先概览圣经叙事批评的历史嬗变轨迹,继而综论圣经叙述文本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以及聚焦的特色,随后几章分头考察构成圣经叙事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和背景,以及贯注于其间的修辞手法,最后对圣经叙事批评的优长、缺陷和发展前景进行富于个性化的评估。
  本成果的创新之处和学术价值表现在:一、在系统梳理西方圣经文学研究史的基础上,论证了圣经叙事批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及其理论特征;二、立足于作者本人的学术积累,对圣经叙事批评的基本概念(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受述者、聚焦等)做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探讨;三、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从人物、情节、时间、背景、修辞等角度入手,对圣经的叙事艺术予以系统化的分析;四、从“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高度反思西方以往的圣经叙事批评,对其功过是非和未来走向提出笔者的一家之见。
  关于研究方法,本成果运用当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圣经中的叙事性作品进行深入研讨,通过剖析圣经叙事文本中的人物、情节、时间、背景,以及主题、词语、隐喻等的构成特征,证明圣经具有整体上的文学性质,具备同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人的世界名著相同的文学品质,也应该得到与那些作品同样的文学关注,并使用文学批评理论和手段进行评论和解读。本成果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者在圣经叙事艺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既为我们的研讨奠定了基础,也向我们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本成果即就这些课题发表多种相关见解。
  本项成果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除上述刘意青先生的评价外,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建军在《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1月7日第8版上载文说:
  近年来梁工教授显然不满于国内学界(包括他本人)研究圣经文学的已有水平,而寻求更多地汲取西方学术的精华,在若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据我所知,他为其领导的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制定了三个研究所方向:第一,运用西方当代文论深入探讨圣经文学的基本面貌和艺术特质;第二,运用比较文学理论进行圣经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平等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第三,致力于评介西方圣经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方法、重要著述和知名学者。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确立,为梁工教授又一次学术飞跃制定了目标。
  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梁工教授的新著《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及其主编的《莎士比亚与圣经》(上下卷)、《西方圣经批评引论》。在我看来,这三部著作就是依循上述三个方向所取得的新成果。它们不但实现了著者的自我超越,也展示出了当代中国圣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表明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走向与国际衔接的轨道。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在借鉴当代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论述框架。著者对雅各布森的语言交流模式和查特曼的叙事信息传递图表加以充实改造。首先概览西方圣经叙事批评的历史轨迹,综论圣经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叙述者和受述者,分解其聚集特色,而后逐章考察构成圣经叙述世界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和背景,以及贯注于其间的修辞策略,最后对圣经叙事批评的优长、缺陷和前景做出反思和展望。这种总体布局合理周全,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在全书的“余论”部分,著者既多方面探讨以往圣经叙事批评的学术优长,又冷静分析该种研究模式的局限性,认为叙事学者在专注于圣经文本的形式审美要素之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观察,对拓宽视野汲取其他派别之长、从事跨学科研究也关注不够。这种不为研究者自身兴趣所惑的全局目光和公允态度也颇令人称道。总之,我以为,这是当前国内圣经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学术含量较重的一本学术著作。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耕先生在《圣经:作为艺术文本进场的意义》的书评(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中认为:
  梁工教授推出了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之作《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成为我国系统研究《圣经》叙事的第一人,也开始了他与西方学者的对话之路。
  《圣经》正是坚守历史决定论的宏大叙事的代表性文本。而要真正认识《圣经》文本的叙事真谛,必须对其进行学理层面的解读与阐释。梁工教授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可谓细致入微。全书洋洋35万字,在充分的文本细读和理论归纳上,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圣经》叙事的主导模式。
  我们期待于《圣经》叙事艺术研究的,或许不仅是在文学领域如何为历史文学寻找其叙事模本之源,更是对一种人类救赎资源的重新发掘。在这个伟大的拯救事业中,我肯定地说,梁工教授的工作标志着我们开始跨出重要的一步。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汉平先生在题为《叙事学视角与圣经文学研究》的书评(载于《中华读书报》2005.9.21)中说: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是一部与国际圣经学界接轨的专著。
  全书由史而论,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作者立足于圣经文本,借助叙事批评理论(同时兼顾其他派别的文论),对圣经叙事艺术所涵盖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论证,并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而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原创性特点。
  在 “背景”部分,作者充分注意到空间背景和社会背景在圣经叙事艺术中的作用(叙事学者一般对空间和社会背景的叙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圣经中类型化空间(如路、河、旷野、海、谷、山等)以及社会背景的类型(如政治、阶级、宗教、民俗等)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这使得本书的叙事批评具有了注重社会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后经典叙事学”色彩。在“修辞”部分,作者设专节探讨“重复”,惊人地展示了他对古今重复理论的渊博学识以及圣经中重复的深刻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余论”里,作者对圣经叙事批评作了一番清理和反思,认为叙事批评专注于圣经文本自身,在历史背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分析文本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角;它有助于圣经研究进入可与学术界自由对话的领域,还有助于协调各类读者对文本的不同见解;它能为陶冶情操乃至改造社会释放出圣经故事的固有力量,还能为“纯美学”性质的圣经文学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叙事批评存在的缺陷。……通观《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不难发现,梁工教授的研究显然发挥了叙事批评的优长而又避免了通常存在的缺陷。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出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用为圣经文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课教材。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项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例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圣经文学专家刘意青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说: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标志着梁工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起点,它从梳理和探讨《圣经》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的巨大和深刻影响,转向了研究《圣经》文本自身的文学特点和价值,因此这一成果将促进我国的《圣经》研究与世界接轨,是梁工教授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的可喜贡献。……在我国,梁工教授可以说是系统研究《圣经》叙事的第一个人,他的探讨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空白,也提供了进入国际对话的一个平台。在书中,梁工教授采取了归纳分析的方法,并在各项叙事特点后面引用了《圣经》的例子来做具体说明。他十分注意运用各名家的文学理论和叙事理论,显示了他上起古典下至当代的宽泛文论功底。不过,最引起我注意的,而且认为必须在此大力推荐的该书优点,却是梁工教授对《新约》文本的偏重。显然梁工教授对《新约》十分熟悉,而且卓有研究心得。……我相信这部专著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的《圣经》文学阐释研究。   

  成果获奖情况 
  1.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编号2005-007)。
  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编号2006-C1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