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戴从容:《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
2010-03-16 作者:戴从容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成果包含开篇、6章主要内容、5篇附录,以及前言、后记、参考文献等。开篇对《芬尼根的守灵》(以下简称《守灵》)的情节内容和风格特征作了概括性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从词语、叙述、结构、文体4个方面对《守灵》的文本细读;对该书的美学原则的分析;以及对该书的美学传统的叙述。5篇附录包括《守灵》缩写、《守灵》创作时间表、克莱夫·哈特的《守灵》结构图、詹姆斯·乔伊斯年表,以及爱尔兰民谣《芬尼根的守灵夜》。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如天书一般艰涩,却从20世纪后半期起对欧美文学和文学理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939年出版至今,研究者们从文本解读、作者研究、解构主义批评等角度对《守灵》的主题和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虽然有的观点截然对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守灵》的思想主要通过它的形式表达出来。
  《守灵》在形式上有4个非常突出的特点:1)、语言上的混成词现象;2)、叙述上的饶舌;3)、结构上的离题;4)、文体上的杂糅。《守灵》在形式上的这些革新都建立在一个美学原则之上,这个原则也是《守灵》的核心艺术思想,那就是“自由”。《守灵》表现的是人类(主体)在历史循环(时间)中的活动,与此相应,《守灵》所表达的自由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时间的自由和主体的自由。一方面与那种束缚于时间和因果逻辑,用结果取代过程的人生观不同,乔伊斯强调过程和体验本身的意义;一方面借助层出不穷的离奇意象和性方面的描写,《守灵》使人的本我得到自由的宣泄,并在这一本我的自由宣泄中获得巨大的创造力。不过,受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的辨证理论的影响,《守灵》所表现的自由也是一种辨证的自由,是自由与约束的辨证统一,这一点决定了《守灵》在形式上并非完全毫无规则,而是在规则中传递出对规则的超越。这对创作来说更加困难,但也使《守灵》更具有回味不尽的审美内涵。
  《守灵》最难的就是作者自造的词语,自造词的词语来源包含近50种语言。自造词中占主要部分的是由几个词语的词素组合而成的混成词,此外还有变形词、组合词等,同时乔伊斯还以不合语法的方式任意插入专有名词。乔伊斯自造新词的目的对作者来说是为了突破既有词语所包含的社会束缚,代表着对社会的不妥协和拒绝,同时也是在自由的创造中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由的艺术世界。而对读者来说,词语的无限衍伸的可能性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解读自由,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由空间。
  在创作的早期,乔伊斯遵循的是中立、冷漠的现代叙述原则,但到了《守灵》,乔伊斯使叙述成了叙述者的快乐言说。通过将叙述从现代的客观性“展示”转为以叙述者的“讲述”为主的叙述的表演,通过将隐蔽于文本之后的叙述者转变为风格化的“说故事的人”,通过重复、列举、描述、陈词滥调、不断地否定性修正等近乎饶舌的言说方式达到“言语的喷涌”,乔伊斯使言说在《守灵》中获得自觉,使作者的自我获得自由的表达。
  在结构上,《守灵》根据维科的循环史观,在整体上建立起一种有序的循环结构,使个体的行为在循环重复中超越具体、狭隘的时空限制,获得宇宙和社会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同时在具体的章节、段落、语句层面,乔伊斯通过身份和意义等的分岔,又建立起多元且交叉的时间的迷宫,使结果因为不确定而让位于过程;此外乔伊斯还通过离题有意破坏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封闭的结构体系之外打开另一个空间。所有这些使《守灵》的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不过,乔伊斯并不是任文本无限制的分散,相反他通过“结点体系”将那些看似分散的材料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守灵》在结构上更接近康德所说的看似自然而又包含着创造者意图的艺术世界.
  文体虽然在《守灵》中不再像在《尤利西斯》中那样成为形式实验的核心,也缺少《尤利西斯》文体运用上的纵横捭阖的气势,但乔伊斯依然通过文体碎片的杂糅,通过文体狂欢般的跳跃转换,使《守灵》成为文体的“万花筒”,从而消弭了小说自18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文体上的界限和等级,使叙述得以自由地穿越不同的领域。此外,乔伊斯还在文体的边缘放入颠覆性的话语,或者在主导文体中放入颠覆性的边缘文体,探索出了一种以边缘化的对抗为主的文体形式。
  《守灵》在形式上的这些革新最终带给读者的审美快感,是自我在时空中的自由释放。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具有类似美学效果的作品,它们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潮,但是却代表着艺术的一个追求方向。乔伊斯不但熟悉其中的一些作品,而且后期他的美学思想也向这种自由美学转变。《守灵》的这种自由美学在后代一些作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且对后现代的文学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守灵》虽然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但国内尚无系统的介绍与研究,而国外的乔伊斯研究主要偏重从文本细读、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狂欢话语等方面对《守灵》加以研究。至于本课题通过文本细读提出的《守灵》包含的自由美学思想,以及从艺术手法层面对此进行的具体论证,在国内外都具有创新性。
  本成果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3个方面:
  第一,就国内研究来说,由于《守灵》是乔伊斯最后一部既集大成又有进一步创新的作品,对了解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发展轨迹,深化对乔伊斯早期作品的理解都有帮助,因此本成果在加深国内的乔伊斯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就整个国际研究来说,本成果提出的《守灵》的自由美学及对此的论证,丰富了《守灵》乃至乔伊斯的整个创作的理解;
  第三,由于《守灵》被视为后现代文学的先驱,它的美学思想和许多艺术手法都至少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对《守灵》的理解同样可以深化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尤其是本课题通过对《守灵》文本细读而发现的自由美学思想对理解后现代文学将有很大帮助。

  3.研究方法   
  本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理论视角,而是从文本出发,借鉴词源学、叙述学、文体学等多种当代理论成果,对文本的形式领域进行细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推出整部作品的美学原则,是文本形式细读方面的一次有效尝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康慨在《戴从容:破解文学史上头号天书》中介绍了本书,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30日,第18版。
  李汝成在《打开〈芬尼根的守灵〉迷宫的钥匙》中介绍了本书,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7月27日,第9版。

  成果社会反映 
  康慨在《戴从容:破解文学史上头号天书》中介绍了本书,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30日,第18版。李汝成在《打开〈芬尼根的守灵〉迷宫的钥匙》中介绍了本书,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7月27日,第9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