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玉安:《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
2010-03-16 作者:张玉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昆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撰写背景和篇章结构: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2001年获批的重大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01ZDXM750.11-99002见附件1,pp1-3:立项通知书;附件2,p4:结项证书)的子课题成果。子课题组成员多数是北京大学多年从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教授和专家。此外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柬埔寨语和老挝语的资深教授参加。全书计9章,共493页。各章题目分别是:第一章印度与古代东南亚;第二章印度的罗摩故事文本;第三章罗摩故事在东南亚的流传;第四章东南亚的罗摩故事文本;第五章罗摩故事文本的比较;第六章:东南亚表演艺术中的罗摩故事;第七章东南亚造型艺术中的罗摩故事;第八章东南亚的罗摩故事与班基故事比较;第九章《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正文后还有7个附录,长约百页。其内容分别是东南亚罗摩故事文本名称对译,各国文本中人物名和地名对照,著名的罗摩故事壁画、浮雕释文的翻译等。(见附件3,pp5-7:著作目录)

  二、研究内容的意义和前沿性:
  1.具有开创意义。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已流传一千多年。其影响几乎涵盖该地区所有国家,涉及语言、文学、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以及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多个领域。至今仍然是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一部文学著作能像《罗摩衍那》那样如此广泛深远地影响一个广大地区的文化历史面貌,在世界上还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深层次上探讨印度与东南亚之间,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文学传播的特点,对了解文学和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关于这一课题此前的国内学者只有对东南亚国别《罗摩衍那》文本的概要介绍,尚无人做深入的研究,更无人进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研究。因此,本书对我国东南亚文学的研究以及东方文学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意义。
  2.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罗摩衍那现象在东南亚国家已不只是文学现象,而且被称为罗摩文化。本书通过对罗摩故事在东南亚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之间长达千年之久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的分析,从伦理学角度细致地探寻了《罗摩衍那》的核心道德思想为印度教、耆那教、佛教、伊斯兰教信众所普遍接受的深层原因,客观地展示了人类文化中作为团结和友谊基础的、具有普世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键因素。这对于加深不同宗教、种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使用第一手资料。本课题涉及东南亚国家主体民族八种语言和罗摩故事文本几十种。课题组成员都有扎实的东南亚国别语言功底和英文基础。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原著和东西方学者的研究资料,严谨地科学地进行文本的分析和比较,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 以原典作品为基础,注重文本分析。本书正文380页,其中文本分析的篇幅约占200页以上(第二章至第五章)。作者对印度罗摩故事文本与东南亚国家罗摩故事文本之间,以及东南亚各国罗摩故事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雕刻、绘画文本与文学文本、戏剧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罗摩故事在东南亚国家的流传路线均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和研究。
  3.运用多学科理论、跨学科理论,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宗教伦理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见附件5, pp10-11)
  4.对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具有学术价值:
  第一,《罗摩衍那》在东南亚传播路线的论证:主要通过文学文本的对比,考证各国文本的互文性,发现多条传播路线,并提出爪哇和暹罗是东南亚罗摩故事文本的两个传播中心。姜景奎教授说,“这一研究具有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的价值”。(见附件6, pp12-14)(第三章:第56-82页)。
  第二,史诗诵读传统与罗摩表演传统的关系:史诗诵读是东南亚罗摩表演艺术的源头和基础。其发生发展规律与印度极为相似。(第六章:第四节)
  第三,东南亚影子戏的来源:从宗教、史诗文学文本和影子戏三位一体的连带关系、皮影人的特点相似、伴奏的乐器相似等方面,肯定了印度来源说。(第六章:第258-262页)
  第四,宗教在罗摩故事文本传播中的作用(第九章:第一、二节):分析作为印度教经典的《罗摩衍那》所蕴含的全民性道德因素,揭示其“传流人世永不休”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五,书中提供的罗摩故事文学文本、雕刻和绘画文本的资料十分丰富,为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特别是为研究东方文学、东南亚文学的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四、学术影响和社会反映:
  梁立基教授在序言中强调,这部著作运用多学科理论,掌握丰富、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印度罗摩故事在东南亚的传播过程,对东南亚的文学艺术,乃至人文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影响,在国内是首创,在国外也不多见。(见附件4,pp8-9)
  中国社科院薛克翘研究员说:“该著作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析各地罗摩故事各种版本的异同,尤其是各种版本与印度蚁垤等《罗摩衍那》各版本间的异同,指出其因袭与变异,考证其时限和缘由,绘制出了《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各地的流传路线。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前人没有这样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做过的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意义。” “书中除了涉及比较文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问题外,还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宗教学、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而其中印度教和佛教为罗摩故事的传播起到最主要的媒介作用。对此,作者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说,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见附件5, pp10-11)
  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说:“总体说来,这是一部由最合适的学者撰写而成的最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最具史料价值指的是本书不仅仅是文学文化交流方面的简单实证研究,同时还有历史和材料,其历史始自古代,其材料丰富全面;最具学术价值指的是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目前我国本领域的空白,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没有他人可以超越。”(见附件6, pp12-14)
  此外,如前所述,这部著作出版后3年多已有5部引证文献被收入中国社科期刊(CSSCI)数据库,1部引证文献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CNKI)数据库。共被引用10次。其中2006年被引1次,2007年被引2次,2008年被引6次,2009年被引1次。这说明其中的观点和材料正越来越多地被同行学者关注和参考。(见附件7,pp15-16、附件8,pp17-18)

  五、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印度和东南亚罗摩故事的文学文本,戏剧、雕刻和绘画文本进行多层次地和立体地分析、比较,探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罗摩故事文本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深层次上展现印度文学和东南亚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文学传播、流变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揭示文学与宗教、道德、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一,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之平行研究的主题学方法,从“主题”和“母题”入手,研究罗摩故事在东南亚各国不同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第三章,第五章)
  例二,运用民间文学理论之比较故事学方法,进行母题、类型比较,例如第八章第三节“东南亚罗摩故事与班基故事的比较”,主要从“情节”和“母题”两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而印证民间文学流变的一般规律:主要角色和主要情节相对固定,而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则多有变换。
  例三,运用伦理学方法探讨宗教伦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宗教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以及《罗摩衍那》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奥秘。(第九章)
学术规范:这部著作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注释以及参考文献的引用等均符合学术规范。正文后七个附录为同行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便利。

  成果社会反映 
  1.北京大学东南亚文学资深教授梁立基说:这部著作“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民间文学理论和文学文化学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印度的《罗摩衍那》在东南亚的传播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乃至人文神会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影响,这不但在国内是首创,而且在国外也不多见”。“这部著作的最大优点是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研究东南亚有关国家的专家、学者,他们直接阅读有关国家的文献资料,这就保证了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丰富性。此外,运用了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考证了印度罗摩故事文本中东南亚各国传播的路线,还比较了东南亚各国的罗摩故事文本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以至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图,而是多层的立交图。”他还评价说,这“无疑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专著,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我国东方文化的研究,同时一定会引起我国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见附件4,pp 8-9:本书序言)
  2.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印度学专家薛克翘研究员评价说:这既是一部比较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著作,也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著作,“该著作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析各地罗摩故事各种版本的异同,尤其是各种版本与印度蚁垤等《罗摩衍那》各版本间的异同,指出其因袭与变异,考证其时限和缘由,绘制出了《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各地的流传路线。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前人没有这样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做过的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意义”。由于书中涉及到许多国家和民族,首先要遇到的是语言学问题。“作者发挥了自己的语言特长,并充分利用东语系多语言学科的优势和外国友人的大力帮助,使这部书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同时,书中除了涉及比较文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问题外,还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宗教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本书的作者都没有回避。而其中印度教和佛教为罗摩故事的传播起到最主要的媒介作用。对此,作者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说,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见附件5,pp10-11)
  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学教授姜景奎评价说,“两位学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几乎穷尽东南亚诸国的相关资料,洋洋洒洒四十余万言,阐述了东南亚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印度文化因素——罗摩故事,不仅使读者了解了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互交流的实例,也享受到了两种文化特别是东南亚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论据,作者附加了近30幅相关图片,翻译了泰国大王宫《罗摩颂》壁画解说文字、印度尼西亚普兰班南神庙的罗摩故事浮雕解说文字、老挝乌勐寺罗摩故事壁画解说文字以及菲律宾罗摩故事文本《罗波那王》的梗概。这些内容使作者的研究更具实证性,也更具说服力”。“这是一部由最合适的学者撰写而成的最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最具史料价值指的是本书不仅仅是文学文化交流方面的简单实证研究,同时还有历史和材料,其历史始自古代,其材料丰富全面;最具学术价值指的是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目前我国本领域的空白,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没有他人可以超越”。(见附件6,pp12-14)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在CSSCI数据库中查到:
  2006年引证文献1篇,累计被他人引用1次,无自引;(见附件7,pp15-16:CSSCI引用检索报告)
  2007年引证文献2篇,累计被他人引用2次,无自引;(见附件7,pp15-16:CSSCI引用检索报告)
  此外,2008年引证文献2篇,累计被他人引用6次,无自引。这两篇也属于CSSCI来源期刊,但由于其2008年数据库尚未更新,故将原文复印件附后。
  (见附件12,pp43-51、附件13,pp52-62)
  引证文献如下:
  1.廖建裕/代帆[新加坡]:《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第4-121页。被引1次。(见附件9,pp19-30)
  2.吴杰伟/王妍:《印尼爪哇岛印度教神庙研究》,《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第77-82页。引用1次。(见附件10,pp31-36)
  3.史阳:《呼德呼德——菲律宾伊富高人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第78-83页。被引1次。(见附件11,pp37-42)
  4.吴杰伟:《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看东南亚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2期,第26-31页。被引4次。(见附件12,pp43-51)
  5.史阳:《保护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东南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2期,第82-88页。被引2次。(见附件13,pp52-62)
  在CNKI数据库中查到:
  2009年引证文献1篇,累计被他人引用1次,无自引。(见附件8,pp17-18:CNKI引用检索报告)请注意:该报告中2006-2008年引证的其他5篇文献与上述CSSCI数据库的5篇引证文献重复。
  引证文献如下: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与东方文学》,《辽东学院学报》第11卷第1期,第63-69页。被引1次。(见附件14,pp63-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