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锋:《《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2010-03-16 作者:刘锋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主要宗教文本为基础,探究阿诺德宗教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并在阿诺德文化思想的脉络下阐发其意义。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科学精神与怀疑主义:阿诺德时代宗教的困局;第二章:宗教问题与现代批评的精神;第三章:语言、隐喻和《圣经》的意义:阿诺德的文学释经方案;第四章:“带有情感的道德”:基督教的自然真理;第五章: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均衡:宗教在文化中的位置。最后有一个附论:基督教神学内部的隐喻诠释问题。各章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章概括性地描述了宗教在十九世纪遇到的挑战,说明了阿诺德宗教思想的基本语境。第二章联系阿诺德的文学批评思想讨论了他的批评概念,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说明了阿诺德是如何展开其宗教批评的。第三章讨论了阿诺德诠释《圣经》的基本方法,即文学释经方法。这是阿诺德全部宗教思想的基础层面,只有对此有了一个先行把握,才能了解阿诺德是如何达成对基督教精神的领悟的。本章一方面梳理了阿诺德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论述中的若干矛盾或不一致。与此同时,本章还对一些研究者对阿诺德的批评作出了评价,并结合阿诺德所受到的影响,将他的文学释经方法置于一个更大的语境中予以观照。第四章讨论了阿诺德最具实质性的宗教思想。在阿诺德的全部宗教方案中,关于基督教的自然真理的概念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议的问题,而与此相关联的可证实性原则更是备受批评。本章简要描述了研究者对阿诺德的可证实性原则的批评,同时也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认为这一原则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阿诺德的矛盾处境:他一方面反对像传统神学那样将宗教断言当作科学断言来对待,另一方面又想按科学的模式确立一个检验宗教真理的标准,以确保它具有像科学真理那样的普遍有效性。第五章试图把阿诺德的宗教思想置于他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详加阐述的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两分法的视野下来审察。不少论者认为,《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与随后的宗教论著之间存在着一种突兀的不连续性,好像阿诺德不经任何过渡就从希腊精神转向了希伯来精神。本章力图说明,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观点,因为从阿诺德的思想逻辑来看,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转变。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确实有抬高希腊精神而贬抑希伯来精神的倾向,但他明确申明,这种扬此而抑彼的姿态仅仅具有临时性的意义,是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而他的真正理想是要在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之间达成平衡。本章的最后将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置于阿诺德的文化理念的脉络下予以考察,说明它们是文化所追求的完美的两个基本层面。除了以上五章,本书还包括一篇附论,藉以讨论基督教神学内部的隐喻诠释问题,作为阿诺德的文学释经方案的一种参照,旨在显明这样一个事实:阿诺德的文学释经方案并没有它表面看上去那么激进,实际上,在基督教神学内部也有一个悠久的、至今还在发展着的隐喻诠释传统。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前沿性:
  本书的论题具有内在的学科意义。首先,阿诺德作为英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诗人、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之一,对于随后的英美文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地位早已得到公认。而在我国,直至今日,对阿诺德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方面,至于对其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则更是付诸阙如。本书作为国内研究阿诺德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第二,阿诺德的批评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文学、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等均属其批评的范围。本书以阿诺德的宗教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乃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之上:阿诺德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贯通于其一生的思想活动,他对宗教问题的探究充分显明了其批评活动的前提、方法和宗旨,同时也透过一个特殊的层面显明了他在其名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对“文化”的基本界定。因此,对阿诺德宗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说明其批评活动和文化理念的根本要旨。第三,由于阿诺德在其宗教著作中所处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十九世纪英国众多的宗教思想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就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宗教思想状况。与此同时,宗教问题也是英国十九世纪许多重要文学家——如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纽曼、狄更斯、佩特、乔治·爱略特——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阿诺德宗教思想的系统研究对于了解十九世纪英国的文学思想状况也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
  另一方面,本书的论题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阿诺德全部宗教方案的宗旨是要弥合古老的宗教形式与现代人的智识水平之间的裂隙,其中透出对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离合断续的觉察和认知。因此,本书的着眼点实际上在于:英国优秀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矛盾之间如何前瞻性地探索平稳过渡之路。我国也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新时代,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人文价值理念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就此而言,阿诺德的思想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帮助我们反思现代化建设所涉及的众多层面,以及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本书通过细读阿诺德的主要宗教文本,探究阿诺德宗教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并在阿诺德文化思想的脉络下阐发其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尚无人就这一论题做过系统研究。
  二、本书涉及文学和宗教两个领域,其论题带有广泛的思想史语境关联,具备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
  三、本书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阿诺德关于文学与宗教关系的论述,阐明了作为其全部宗教思想之根基的文学诠释学,同时指出了这种文学诠释学在学理上的种种问题,并结合阿诺德所受到的影响,透过英美两国的阿诺德研究传统,将他的文学释经学置于一个更大的语境中予以观照。
  四、本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阿诺德的主要宗教思想,尤其是阿诺德关于宗教的自然真理及其可证实性的论述。本书不仅分析了阿诺德的主要宗教概念,而且还就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得到了国内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和思想的有关专家的积极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陆建德研究员在为本书所写的推荐出版证明中认为,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英国十九世纪哲人马修·阿诺德宗教思想的专著。这部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出色的组织材料、展开论证的能力,是一部心血之作。我认为它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见附属材料)。《全国新书目》(2008.5)经出版社推荐,该刊遴选,将本书列入“重点图书”(见附属材料)。

  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本书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透过阿诺德的文学批评视野对其宗教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吸收了阿诺德研究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研究的较新成果,并通过对各家观点的评议、讨论和辩驳展开自己的论点;同时还广泛借鉴了国外宗教学、神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成果,将其融会于讨论中,从而使本项研究具有了较广阔的跨学科视野。本书遵循目前通行的学术规范,对已有的比较重要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了清晰的说明或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和讨论,对他人的观点与作者本人的观点做了严格的区分。本书注释丰富,不仅清晰地标明了引文或他人观点的来源,而且还对正文中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或阐述。本书参考书目所列文献计100余种,均按MLA的规范要求,只列书中引用过的文献。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在为本书写的推荐出版证明中认为:“这部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出色的组织材料、展开论证的能力,是一部心血之作。我认为它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全国新书目》(2008.5)经出版社推荐,该刊遴选,将本书列入“重点图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被引用过1次:韩敏中在阿诺德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译本(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4页译者注23中引用过本书(见附属材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