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的流失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单位 《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成果内容简介
1.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信访制度的对策建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以分为两个因子:包括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度在内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包括农民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度在内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不能仅限于信访制度本身,还应从更广的范围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一方面要建立农民的利益的有效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农民上访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农村的信任流失。对于包括市、县和乡在内的基层党委和政府来说,它们在农村的信任度不仅普遍偏低,而且农民上访的级别每上升一个层次,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即农民上访走访过的政府层级越高,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越低。另一方面,虽然到市级以下政府的上访没有对高层政府的信任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随着上访层次的提高,上访也对高层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到过省级政府和北京的上访者,对包括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信任度则明显降低。”(第50页第一段)
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制度背景来审视现有的信访制度。信访制度有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能仅仅从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着手。……我们要解决由信访带来的政府信任流失问题,一方面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在减少农民上访的原因上做文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是在更广范围进行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来切实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利益。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探讨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不仅仅限于行政村的地域之内,让他们在更广的范围内和对更重大的事情上能够表达他们的意见。执政党还应该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司法腐败,使老百姓对司法制度有信心,让农民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而不是上访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第52页第二段)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探讨上访问题。上访问题引起学者和实际部门的高度关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零散的、感想式的,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更没有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项研究在这一领域率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访问题极其影响做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第二,本文提出应该从更广泛的制度背景来审视现有的信访制度。国内学者就信访制度的改革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主张,但本文认为,信访制度有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能仅仅从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着手。作为强调,解决上访问题更为重要是在更广范围进行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来切实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利益。
3.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自2003-2005年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2003年11月在福建省寿宁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入户调查。这一部分的样本是完全按照随机原则抽取的,先从各县各抽取5个乡镇,而后再从各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再随机抽取20户左右村民。这一部分共成功访问村民812人,其中在过去十多年中有过上访经历的村民45人,占总数的5.5%。第二部分采用同样的问卷访调查曾经有上访经历的农民,分别在2004年1月、2004年8-9月用2005年1月通过厦门大学学生利用假期返乡的时间进行调查,共成功访问上访者205人。在总样本1017人中,受访者中有过上访经历者共250人,占总样本的24.6%。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4.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地方政权退化与对策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的流失”(06JA840018)的阶段性成果,相关对策建议于2007年12月以《成果要报》的形式经全国社科规划办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参看附件)。此外,相关建议还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的高度重视,认为本文提出的建议对他们“做好信访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参看附件)。
本文于2006年12月9-11日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召开的“地方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获得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好评。2006年10月2-7日访问香港城市大学,2007年12月9-10日访问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农民上访问题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发表学术演讲,产生较大反响。
本文发表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华少年英才网、维普资讯网、中国社会学网、支农网、天益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据不完全统计,本文发表后,有以下十多种学术论文引用本文:
1. 黄丹,“农民集体上访中的利益博弈”,《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5期。
2. 刘涛,“从政府官员大接访论利益表达的失序及其对策”,《探索》2008年第5期。
3. 孙季萍,“农村纠纷解决的司法效能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 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 王星,“调控失灵与社会的生产 以房地产业为个案及个案拓展”《社会》2008年第5期。
6. 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7. 宋娟,“回归信访制度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 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6期。
8. 陈静,“三十年变迁与执政之社会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9. 尹利民,“当前我国信访研究的演进与转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0. 闫健,“居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信任”,《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成果社会反映
本文发表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华少年英才网、维普资讯网、中国社会学网、支农网、天益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地方政权退化与对策研究”(04BSH031)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的流失”(06JA840018)的阶段性成果,相关对策建议于2007年12月以《成果要报》的形式经全国社科规划办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内部参阅(参看附件)。
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采纳,认为本文的建议对他们“做好信访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参看附件)。
据不完全统计,本文发表后,有以下十多种学术论文引用本文(参看表三“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