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2010-03-16 作者:王桂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11-18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全书由四篇、22章组成,约42.3万字。其中,第Ⅰ篇包括第1~5章,主要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总结了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征,指出总体而言,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的人口政策不仅在人口数量增长控制上有重大失误,而且在人口迁移方面也同样存在重大失误;政府在人口迁移政策方面的重大失误及其后果,甚至超过人口数量增长控制政策上“错批一人多生3亿”的影响后果。中国的人口迁移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渐趋正常发展;第Ⅱ篇包括第6~11章,主要从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迁移在业人口属性、迁移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及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人口迁移、人口二次省际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特征,指出正是如此特征的省际人口迁移,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Ⅲ篇包括第12~17章,主要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发现不管从时间系列还是从区域角度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都是相互作用、同向推进的,其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呈周期性、波浪状推进,表现出明显的“同步即时效应”和“异时累积效应”,而且两者对另一方面的“异时累积效应”都明显大于其“同步即时效应”,;1990年代后期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带(主要人口迁入地)和中、西部地带(主要人口迁出地)的经济发展都表现出比较密切的正向作用关系,显示从控制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来看,目前以非“常住”人口流动为主体的省际人口迁移模式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第Ⅳ篇包括第18~22章,该篇重点探讨了中国首位大城市上海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问题,指出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移民特色正在逐步消失。在生育率保持低水平、政府生育控制政策仍保持不变、户籍人口呈持续自然负增长的情况下,替代迁移将是实现上海未来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定量研究还显示,总体来讲,外来劳动力对上海劳动力市场及本地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表现为补缺作用而不是替代关系。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为“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人口迁移与流动”(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补缺、替代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的人口移动与人口政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外来人口分布与居住状况研究”(上海市发改委委托项目)等6项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之集成。这6项省部级以上高级别项目的研究成果,保证了本书的研究意义和前沿性。
  作为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成果之集成,原创思维、方法创新和谋求研究结论的新发现是本书的基本特点。首先,本书初步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的定量分析思路及方法,推进了对中国人口迁移问题研究的创新性和规范化。其次,根据提出的创新性分析思路和方法,获得了一些重要研究发现。如根据对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进行“时差”分析的技术思路,首次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具有同步即时效应和异时累积效应,而且后者明显大于前者。第三,本书提出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互动作用的同步即时效应和异时累积效应等概念,对中国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互动作用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创新性揭示和科学描述。第四,本书首次根据生产函数模型,以上海为例就外来劳动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及本地劳动力就业的补缺替代关系进行了定量解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量化结论。因此,本书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初步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的分析框架和范式。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区域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及年龄-迁移率模型、变动-比例模型、嵌套Logit 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等定量分析模型和统计分析技术,对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特别是本书还尝试性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关系的定量分析思路及方法(如尝试采用分别按不同阶段、对不同时序的省际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交叉统计分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书研究获得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结论,离不开采用这些创新性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4、学术影响和社会价值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就已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索要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出版以后也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迄今为止已有4位学者撰文对本书进行了评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宇教授,是近年来在国际人口学界颇为活跃的知名学者(担任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国际迁移专家组成员、 亚太地区迁移研究网络主席),他认为本书对中国迁移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多方面的, 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是一突出方面。首先, 作者为在迁移与发展这一领域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书中大部分章节的研究都有着清晰的理论模型和假说, 而后通过实证数据和定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 最后得出创新性的结论。这种方法不仅在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研究上, 而且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值得提倡。其次, 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特点。书中应用的定量技术既有较复杂的数理模型, 也有一些较为简单的定量指标, 而且与定性分析密切结合, 使书中的分析更加细致科学, 结论更加令人信服。第三, 本书也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良好范例。全书融会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在迁移与发展研究上的特长, 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从单个学科角度难以做出的成果。这种在迁移与发展研究上的广阔视野源于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同时也是本书的另一突出特色。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认为,本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和贡献:一是根据区域科学及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增长) 理论, 初步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范式; 二是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思路及方法; 三是 科学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以及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的创新, 使这本书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 对人口迁移与发展的学术研究, 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或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及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段成荣教授在对本书撰写的评论中指出,本书的研究论,“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人口迁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更科学地制定有关人口迁移和发展的社会政策,无疑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书致力于创新且确实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突破:建立关于人口迁移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人口迁移吸引中心”、“人口迁移吸引区域”等新的概念,构建新的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等。所有这些突破,都是建立在对大量数据资料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的。这不仅保证了作者得出的结论坚实、可信,更使得该书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放教授在为本书撰写的书评中认为,对于中国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该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现状的简单描述和对中国人口迁移数据的单纯分析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发人深省的结论。《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一书,是近年来在中国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出现的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专著。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就已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索要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
  本书出版以后也很快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4位学者撰文对本书进行了评论:
  朱宇,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进展——评王桂新著《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期
  原新,现代化的引擎和加速器——读王桂新教授新著《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人口与经济,2006 年第4 期
  段成荣,《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评介,人口研究第30卷第5期
  王放,一本研究中国人口迁移的好书——对《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一书的简要评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5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已被学术界及政府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牛人员广泛引用。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 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