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2010-03-16
作者:卜长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2月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内外发行
成果内容简介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是卜长莉的个人学术专著,共37万字。该书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对当代社会日益突显的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一般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1.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导论部分:分析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该书认为由于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问题空前凸显,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已经由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转向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作为协调人际矛盾的两种准则已陷入困境,时代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协调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为协调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针对当代某些最迫切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概念和政策手段。
第一章 对国内外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状况进行评析。
对当代西方众多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澄清其观点庞杂、学派纷呈的混乱局面。按照社会资本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西方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阶段包括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宏观研究和社会网络观对社会资本的微观研究;以及向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扩张阶段这三个时期,并分别对国内外学者的社会资本观点进行阐述和评析。指出目前国内外社会资本问题研究的局限,即大多处于经验分析阶段,存在概念不清晰、理论层次过低,用法上过于简单的倾向。
第二章 从静态的角度剖析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来重新审视社会资本概念,深入、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其内涵。指出社会资本从客观上看,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资本的客观内容;从主观上看,社会资本表现为信任、互惠和合作等文化道德规范,这些文化道德规范是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从结果上来看社会资本则具有资本的性质,能使价值增殖。
第三章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的运行过程。
关于社会资本产生、发展、维持的原因,本书从匮乏性、工具性、利他性、情感性、价值性和受习惯、习俗及文化传统影响等六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阐释,使人们对社会资本产生、发展和维持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较深入的理解。同时指出社会资本的运行过程就是人们通过人际关系网络获取稀缺的社会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微观上主体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宏观的社会结构控制和约束的过程。本书还从社会变迁的替代过程角度、信任程度角度以及综合的角度三个方面划分了社会资本类型。
第四章 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存在的根据。
本书认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存在是有着深厚的根基的,它是奠定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论基础上的。指出社会资本理论自觉地以社会人作为人性的基础和导向,超越了以道德人作为人性基础的整体主义和以经济人作为人性基础的个人主义的局限,更能符合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社会资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和谐观念为价值取向,儒家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上下和谐、民族国家和谐等思想是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资本的馈赠。
第五章 对社会资本的功能进行分析。
功能性是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之一,本书从五个方面探讨社会资本的功能:指出(1)社会资本是在国家权利授予和市场资源配置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2)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上,网络这一关系性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条件,信任这一规范性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立足的保证。(3)社会资本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地位获得、人力资本创造、投资和配置方面(4)本书还详细地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指出社会资本的存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传统和现代脱节等都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章 揭示社会资本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书还从社会变迁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资本演变的特殊性,并提出构建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资本,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资本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核心构筑人际关系网络的,传统社会的稀缺资源配置模式是传统社会资本赖以形成的基础和根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资本,受单位组织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同志式的普遍信任和朋友式的特殊信任相结合的社会资本类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地位获得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决定了该时期社会资本也呈现新特点,从同志式的普遍主义向工具性的特殊主义转化、从纵向的庇护性关系向多元的合作性的关系转化、横向的工具性的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日益增大。
2.《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本书在国内首次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的理论研究,推动国内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入成熟和完善状态。
19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资本概念才开始在中国介绍及应用,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目前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假设、实证调查、经验分析状,最后得出结论状况。存在着理论层次过低,争论和理论混乱过多,用法上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本书从梳理国内外的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在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最有效地抽象基础上,剖析了社会资本的运作过程、存在根据、正负功能以及中国社会资本的演变特性。通过对社会资本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被各个学科都能接受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社会资本进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状态;克服目前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的内涵不清晰,理论体系不完备的状况。由此成为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和规范性地研究社会资本的学术专著。
(2)该书所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已被国内学界普遍认同和和多方采用
目前,国内外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都不统一,社会资本的内涵不清晰、用法混乱,存在大量的争论;导致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缺乏系统性,不同的学科之间缺少相互沟通和互补。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来重新审视社会资本概念,对社会资本概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在学理上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最有效地抽象,澄清了学界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混乱局面。目前这一概念在国内学界基本被认同,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方采用,这有利于学术对话和推进社会资本研究。
(3)该书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重要功能以及中国社会资本的演变特性,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迁有重要意义。
本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以及以及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使社会资本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动力。本书还揭示了社会资本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来解释社会资本的变化,指出中国社会资本演变与社会稀缺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密切关联的特性。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为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提供了崭新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也具有重要意义。
(4)该书在国内首次把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提出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观点。
本书认为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发展内在关联,社会资本问题,内在地蕴涵了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社会资本源于一种社会标准,即人们应摒弃个人利益,而代之以为其所在的群体利益服务。社会资本的作用就像一种粘合剂,能够把物质、自然、人力资本等因素结合起来。社会资本是使得发展过程更加人性化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社会资本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本书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构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资本等问题,为协调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
3.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研究方法
(1)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社会资本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概念,采用单一学科的方法得出来的理论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书在研究中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种学术理论、多种研究观察方法来对待社会资本问题,从更全面、更立体的观念来考虑研究对象,把正在研究的对象、正在探讨的问题看成是一个具有不同侧面的整体,有可能取得对社会资本问题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更深入的领会社会资本问题的实质。
(2)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不仅关注社会资本理论在当代产生的原因、基本内涵、运作过程、存在根据和功能等认知性问题;而且也关注如何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却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等。本书不仅关注理论的建构,而且重视对现实的人文关怀,采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使社会资本问题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目前已成为国内研究社会资本的必读书目之一。引用率比较高,初步在CNKI中国知网上搜索引用率达到200余次。该书的发行量也比较大,于2005年2月第一版,2008年11月再版,第二次印刷。
(2)2007年,该书获得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同年该著作还获吉林省第二次社会科学联合优秀成果奖(著作类)。
(3)该书出版前后以书中的内容为核心,发表的相关论文均获得学界的肯定和较高的社会评价。其中“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在《社会学研究》2003年1期发表,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该文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在《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5期发表,并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文化资本多寡,决定财富分配高低》在《中国行政管理》发表。“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在《学习与探索》2005年6期发表,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在《学习与探索》2006年2期发表。
(4)中国社会学网以及国外网站等开辟专栏向国内外介绍本书。
(5)该书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把该书列为《构建和谐社会读本》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6)2005年中国社科院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级研讨班,聘请卜长莉教授在会上以该书的内容“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为题作报告。
(7)2005年中国科协、中国图书学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属,把该书列为《解读科学发展观必读书目》(160种书籍和音像之一)。
(8)一些博客网站把该书列为2007年必读书目。一些考研网站把该书列为考社会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9)从2005——2009年长春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以该书为主要内容和蓝本开设了“人际关系社会学”课程,开创了在国内首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人际关系的先例。
(10)2005年全国工商联以“和谐社会与和平发展为主题,举行春季读书会,《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被列为重要参考书目。
(11)以《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内容为核心申报的四项科研课题,全部获得立项:2007—2009年“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经费20万元;2003—2006年“社会资本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1万元;2003—2006年,“社会资本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省教育厅基金规划项目,经费2.5万元;2007—2009年,“社会资本与东北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国家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经费3万元。
(12)以《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为基础,目前卜长莉关于社会资本问题的研究又取得新的进展,该书的姊妹篇《社会资本与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142家工业企业调查》一书已在2009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成果社会反映
(1)《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转载和引用率比较高(达到二百余次),发行量比较大,该书于2005年2月第一版,2008年11月再版,第二次印刷。
(2)国内社会学领域的一些著名学者对该书的评价: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教授对该书的评价: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全面论述了“社会资本”的理论、特征、属性、运作过程及其功能等等。该书旁征博引,分析细致、概念清晰,逻辑线索明确。
社会资本是目前社会学等领域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问题,作者在国内学者收集相关文献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出极大的努力,这应当说是国内在此方面目前比较优秀的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理论与社会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对该书的评价: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对社会资本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详细地考察了布尔迪厄、科尔曼、林南等著名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文献、而且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界定了社会资本概念、功能与地位,并在运动变化中考察了社会资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作者针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特点,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与重要功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迁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邴正 教授 对该书的评价:
该著作选题具有前沿性,其意义体现在对社会资本问题研究尚未形成理论规范的模式,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理解充满着歧义性,而该著作在评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难得可贵的。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社会资本问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该书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社会资本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诸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的学术观点。 该著作在占有较为详尽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相对独立的问题线索为背景,详尽分析了以社会资本为主线的若干问题,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被引用的文献达到201篇,具体引用情况如下:
(一)引用《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期刊中的论文
(在百度、Google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的信息)
1.王伟国:2005,“关注社会资本推进和谐发展”,《电力技术经济》3期。
2.王刚:2005,“乡村社会资本及其效应”,《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期。
3.王莉 杨印生:2005,“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5期。
4.罗小锋:2005,“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中国农村研究网。
5.梁莹:2005,“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浙江社会科学》11期。
6.兰华 付爱兰:2005,“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及表现”,《人文杂志》4期。
7.赵娟:2005,“研究生求职行为中社会资本的质性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2期。
8.周乐欣 李魁:2006,“我国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科技创业月刊》9期。
9.王建民:2006,“去单位化、社区记忆的缺失与重建”,《甘肃社会科学》6期
10.马维娜:2006,“教育公平中的权力制约与政策审视”,《教育发展研究》1期。
11.潘国隆 王奇:2006,“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期。
12.王伟国:2006,“关注社会资本 加快电力发展”,中国能源网。
13.叶南客 陈如:2006,“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聚焦长三角网站。
14.叶金珠:2006,“浅析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效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期。
15.陈文江:2006,“当代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广西社会科学》4期。
16.李国强 龚跃华:2006“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期。
17.王力平:2006,“身份——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5期。
18.骆群:2006,“结构洞理论分析职务犯罪根源的启示”,《甘肃理论学刊》2期。
19.陈宇秦:2006,“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资本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新疆财经学院学报》3期
20.李颖:2006,“社会资本视域的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1期。
21.李颖:2006,“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社会资本理论视域”,《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期。
22.陈宇秦:2006,“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及应注意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期。
23.陈宇秦:200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困境”,《安康师专学报》5期。
24.赵栩博 张洪顺,2006,“从社会资本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体育成人教育学刊》3期。
25.汤天峰:2006,“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5期。
26.许月云 刘刚:2006,“侨缘社会资本对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功效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0期.
27.周奎君:2006,“论社会资本与创业道路的选择”,《沿海企业与科技》8期。
28.白小瑜:2006,“经商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3期。
29.易江波:2006,“儒家互惠原则与中国传统调解过程论纲”,《大学研究生学报》2期
30.汤美芳:2006,“论社会资本对创造性人力资本形成的负效应”,《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6期。
31.沈亚平:2006,“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到‘社会取向型政府’”,《生产力研究》10期。
32.叶金珠:2006,“社会资本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当代青年研究》5期。
33.牛海涛:2006,“我国产业集群兴起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社会资本的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期。
34.乐国林:2006,“社会资本结构演变与我国家族企业发展演化”,《社会科学辑刊》2期。
35.马吏:2007,“试论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影响”,《中国医学伦理学》1期。
36.郭彩霞:2007,“浅议党的公信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3期。
37.董晓波:2007,“农民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中社会网络的利用”,《中国农学通报》1期。
38.李睿 崔山磊:2007,“村民自治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科技信息(学术版)》3期。
39.衡孝庆:2007,“现代城市的社会交往结构”,中国伦理学网。
40.陈定湾:2007,《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组织管理研究》,中国教育科研网.
41. 蒋传刚:2007,“社会资本的缺失:城市农民工越轨行为探析”,《新学术》1期。
42.管静娟:2007,“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青年探索》2期。
43. 郭琦:2007,“重塑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生产力研究》6期。
44.文丽:2007,“关于职业院校开发社会资源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1期
45.尹彦:2007“诚信型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期。
46.周佑勇:2007,“论个人社会资本对行政裁量正义的影响”,《华东政法大学学报》3期。
47.刘旺霞:2007,“社会资本:传统理性选择范式的挑战——社会资本对企业理性选择的影响”,《理论界》6期。
48.卜长莉:2007,“合作:社会行动的基石”,《社会科学战线》3期。
49. 齐海丽:2007,“政府在维护社会公正视域中的责任定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期。
50. 张凯:2007,“社会资本视角社会信任问题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期。
51. 程恬淑:2007,“社区发展中的农民自助研究——以某省慕楠县桐乡浏村饮水自助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期。
52. 梁德阔:2007,“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困境及社会资本理论的超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期。
53. 赵泉民:2007,“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农业经济问题》8期。
54. 陈诚平:2007,“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云南社会科学》3期。
55. 李洁瑾:2007,“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复旦学报》5期。
56. 刘丽莉:2007,“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导刊》9期。
57. 陆春萍:2007,“论社会网络结构对个体行动者的限制——以中国社会关系网运作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期。
58. 廖敏:2007,“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的新维度”,《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期。
59. 杨邦荣:2007,“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公共管理创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期。
60. 孙英:2007,“城郊农民社会资本模式解析——以成都城郊农民为例”,《成都行政学院学报》5期。
61. 全信子:2007,“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东疆学刊》4期。
62. 易开刚:2007,“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新理念:从社会责任到社会资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期。
63.刘红红:2007,“发展经济学研究视野的拓展:社会资本理论”,《广东商学院学报》5期。
64.孙英:2007,“城郊农民社会资本模式解析——以成都城郊农民为例”,《天府新论》6期。
65.梁德阔:2007,“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期。
66.钟水映:2007,“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期。
67.文丽:2007,“学校社会资本及其开发策略”,《教学与管理》7期。
68.许月云:2007,“区域文化视野中的侨乡乡镇居民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期。
69.齐海丽:2007,“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期。
70.田奇恒:2008,“城市低保社会福利受助者‘就业意愿’与社会救助研究”,《人口与经济》1期。
71.王文彬:2008,“东北国企职工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学研究”,《东北亚论坛》1期。
72.王文彬:2008,“以新的社会基础促进东北国有企业和谐发展”,《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
73.黄明娣:2008,“论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期。
74.毕天云:2008,“论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与机制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的视角”,《学习与实践》3期。
75.杨邦荣:2008,“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文化机理及其实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期。
76.刘洋:2008,“基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行为演进分析”,《湖北社会科学》3期。
77.易江波:2008,“略论作为中国传统调解经验的儒家互惠原则”,《湖北警官学院学报》1期。
78.林琼慧:2008,“反倾销应诉“集体行动困境”的破解之路——以温州行业协会为例”,《上海经济研究》3期。
79.白义霞:2008,“我国产业集群兴起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社会资本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期。
80.林民书:200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演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5期。
81.谭琪:2008,“社会资本重构视角下我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3期。
82.袁雯:2008,“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初探”,《商情》4期
83.陈东升:2008,“论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核心能力”,《商业时代》4期。
84.刘洋:200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交易模式选择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3期。
85.吴钧:2008,“社会资本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教育研究》3期。
86.吴松强:2008,“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核心能力培育”,《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期。
87.谭琪:2008,“社会资本重构:我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研究的新视角”,《大连干部学刊》8期。
88.巫小科:2008,“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期。
89.张艳娥:2008,“社会资本:化解协商民主理论困境的社会机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3期。
90.李娜:2008,“政府在培育社会资本中的责任”,《传承》6期。
91.曹卉:2008“试论转型期社会资本的重建”,《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8期。
92.程光泉:2008,“试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资本的建构”,《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期。
93.许月云:2008,“侨乡乡镇居民体育服务的公共精神——侨乡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之二”,《泉州师范学院学报》4期。
94.许月云:2008,“海外华侨对侨乡泉州社会体育发展的历史绩效——侨乡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之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期。
95.蔡东山:2008,“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资本累积”,《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4期。
96.千春玉:2008,“国有企业社会资本优化与人才战略实施研究”,《企业家天地》9期。
97. 郑志丹:2008,“侨乡乡镇体育资源配置特征及其运作场域与路径分析——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0期。98.杨悦新:2008,“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效应研究”,《现代经济信息》10期。
99. 张晓军:2008,“社会资本视阈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武汉学刊》2期。
100.赵曦:2008,“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中国软科学》12期。
101.陈雯轩:2008,“试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科技创新导报》30期。
102.刘彬:2008,“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9期。
103.秦静:200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导刊》14期。
104.郑春颖:2009,“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集群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期。
105. 熊辉:2009,“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理论与现代化》1期。
106. 伊伶:2009,“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教育的影响研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期。
(二)引用《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港台硕士论文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在CNKI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查询到的信息)
107.郭文峰:2005,《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四川大学。
108.苗梅华:2005,《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与法治秩序》,黑龙江大学。
109.曹雁:2005,《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华中师范大学。
110.吴猛:2005,《社区自组织与居委会直接选举成本》,华中师范大学。
111.郭荣贵:2005,《中国社会资本变迁过程中政府规制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12.?俊宏:2006,《社????社??本形成之探?— 以桃米坑生?村?例》工?院/建??城?研究所,台湾大学电子学位论文服务系统。
113.任小秀:2006,《社会资本对供应链竞争优势及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重庆大学。
114.严静:2006,《求职网络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福州大学。
115.黄颖娜:2006,《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连理工大学。
116.石岩:2006,《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效应研究》,福州大学。
117.安建增:200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供给行为探析》,西北工业大学。
118.方爱清:2006,《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华中师范大学。
119.何莎莎:2006,《中小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研究》,西南大学
120.张炜:2006,《社会资本与进城农民的社会融入》,华东师范大学
121.朴明珠:2006,《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长春理工大学
122. 何晔:2006,《供需分析与模式选择》,西北大学
123. 冯海琳:2006,《信任及中国信任危机的制度分析》,西北大学
124. 陈希贵:2006,《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吉林大学
125. 何双霞:2006,《社会资本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26. 齐建慧:2006,《道德与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西南政法大学
127. 宋菊芳:2006,《农民工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首都师范大学
128. 张继亮:2006,《我国第三部门的公共性:危机与救治》,黑龙江大学
129. 郑会霞:2006,《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郑州大学
130. 单筱婷:2006,《“自致”与“规范”》,南京师范大学
131. 熊子健:2006,《城市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稳定机制建构》,苏州大学
132. 董明伟:2006,《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苏州大学
133. 魏晨: 2006,《社会分层动力视角下阶层状况研究》,苏州大学
134. 贾帅: 2006,《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苏州大学
135. 董宏鹰:2006,《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农民工问题》,云南师范大学
136. 张青:2006,《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若干问题研究》,山东大学
137. 武美闯:2006,《居民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收入:理论与实证》,山东大学
138. 颜升级:2006,《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浙江大学
139. 罗小锋:2006,《社会资本:理解农民合作的新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
140. 晏鹰:2006,《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的现代变迁》,南京理工大学
141. 王林丽:2006,《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民间组织》,华中师范大学
142. 荣光汉:2006,《伦理与法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二重性及其调适》,浙江师范大学
143. 祝秀梅:2006,《文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
144. 赵丽娜:2006,《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资本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
145. 刘静静:2006,《班级弱势学生及冲突研究》,安徽师范大学。
146. 任小秀:2007,《社会资本对供应链竞争优势及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重庆大学
147. 卢昌文:2007,《城市农民工剥夺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148. 胡芳日:2007,《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湖南大学
149. 严静:2006,《求职网络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福州大学
150. 高杉:2008,《社区救助主体与方式的转变》,南开大学
151. 刘丽莉:200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经济发展研究》,贵州大学。
152. 刘佳:2008,《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及其经济学意义》,山东大学。
153. 汪凤先:2008,《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下的社会资本研究》,贵州大学。
154. 邱珊:2008,《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与重构》,山东大学。
155. 郑丽:2008,《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中南大学。
156. 边语:2008,《亲缘关系对农户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中南大学。
157. 陈晖:2008,《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的社会资本问题研究》,兰州大学。
158. 张大虎:2008,《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研究》,南京理工大学。
159. 齐海丽:2008,《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山东大学。
160. 祝苏东:2008,《村庄场域中精英关系格局的实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61. 张淑萍:2008,《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62. 卢宝蕊:2008,《社会资本支持与农村社区养老创新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163. 赵同春:2008,《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
164. 臧悦:2008,《以社会资本促进城市社区和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165. 何芳芳:2008,《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分层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
166. 杨林峰:2008,《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167. 耿文:2008,《社会资本视域下城镇弱势群体公共住房的获得》,华东师范大学。
168. 罗兴奇:200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区支持运行机制研究》,苏州大学。
169. 白玉芳:2008,《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山西大学。
(三)引用《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CNKI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查询到的信息)
170.奂平清:2005,《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
171.唐荣德:2005,《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72.郑长忠:2005,《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复旦大学。
173.杨立峰:2006,《匠作·匠场·手风》,同济大学。
174.王文彬:2006,《社会资本情境与个人选择行为》,吉林大学。
175.王莉:2006,《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
176.宋善文:2006,《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77.袁中金:2006,《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78.崔海英:200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79.全信子:2006,《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180.何忠国:2006,《以和谐看待发展》,中共中央党校。
181.杨月如:2006,《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社会资本研究》,中共中央党校。
182.赵海霞:2007,《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183.郭赫男:2007,《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四川大学。
184.杨广军:2007,《符号的批判》,华东师范大学。
185.秦霞:2007,《生态型家族企业的成长模式研究》,东南大学。
186.刘岩:2007,《发展与风险》,吉林大学。
187.刘晨阳:2007,《西南地区城镇中小企业集群成长路径研究》,重庆大学。
188. 周晓平:2007,《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河海大学。
189. 刘戎:2007,《社会资本视角的流域水资源治理研究》,河海大学。
190. 赵定东:2007,《市场渗透中的利益关系协调》,吉林大学。
191. 李晓玲:2007,《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家族及其成员关系研究》,吉林大学。
192. 胡钦晓:2007,《大学社会资本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193. 牟成文:2007,《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华中师范大学。
194. 张国举:2007,《创新场域论》,中共中央党校。
195. 翟桂萍:2007,《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上海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
196. 韦璞:2007,《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资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197. 王庆:2007,《大学集群三维资本整合研究》,同济大学。
198. 庄渝霞:2007, 《社会生育成本研究》, 厦门大学。
(四)引用《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一书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
(在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查询到的信息)
199. 齐卫平,陈朋:2007,“协商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沟通机制”,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
200. 魏红英,李炯标:2007,“社会资本: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以汕头市C村为个案”,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
201. 郭永昌:2006,“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络构筑的空间过程研究”,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2007年,获吉林省第二次社会科学联合优秀成果奖(著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