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山东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1)篇章结构
本成果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分三章,主要讨论政治生态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与方法,政治生态与生态政治的区别与联系,生态化政治体系的的组织结构,以及政治生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中篇分六章,主要阐述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体系)以及自然环境(体系)的生态关系,以及政治体系自身的生态结构关系。
下篇分四章,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角度,讨论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2)基本观点
无论中外,对生态理论的研究的一大缺憾,是均少涉及政治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系,即使有所涉及,也仅限于探讨生态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而未能深 入 一步,实现生态与政治学的对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政治体系的生态化运作。 美国学者雷格斯与中国学者王沪宁、王邦佐等,开拓与展宽了政治学的生态分析思路,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但这种研究仍有其局限,即他们对政治学研究新方法的拓展,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的某个局部,或者是行政学方向,或者是政党制度专题。
在现时代,生态学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其学科本身,而具有了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普遍性。笔者所涉政治生态理论, 正是试图借鉴生态学原理,参照其方法论原则,探讨政治体系与其次体系的关系及其生态化重塑,政治体系内部诸次体系的关系及其生态化发展,以及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态化演化,政治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态化推演。以在一般理论意义上,探寻一种普遍适用的政治理论模式和政治运作模式,谋求政治体系的生态化和民主化。这是试图确立一种新时代的政治观的理论尝试。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成果属于政治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其创新之处,是力图跳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视域,转而引入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以丰富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思路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观照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对政治生活的实质作出新的解释。
从研究对象上看,政治生态学与一般政治学无异,仍以政治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旨归。不同的地方,在于政治生态学把政治体系放到社会环境乃至自然环境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予以整体性、系统性考察,也即借鉴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的实然性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生态化发展的应然状态;研究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中介与自然环境的实然互动关系及其生态化发展的应然状态;以及政治体系与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的实然性互动关系及其生态化发展的应然状态。以此为中心,政治生态学关注政治生态文化、法律生态文化的建设,观照政治生态与制度文明的关系,寻求民主政治的生态机理。质言之,政治生态学就是关于政治的生态学。
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生态学之生态、生态平衡、生态群落,生态多样性、生态互动、生态链环,生态圈,协同进化等概念及其内蕴的方法,用于政治理论研究,实现生态学与政治学的对接和融合。
在研究思路上,将生态政治理论划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层研究。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政治体系内生态,主要指政治体系与诸次体系的纵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以及诸政治次体系间的横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通过逐层分析,在理论层面寻求政治体系各部分间的生态化关系 。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成果的学术意义,是尝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学分析,实现政治学与生态学的对接与融合,为建立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生态学—— 探索路径 。一言以蔽之,政治生态理论的学术理想和实践价值,在于实现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以及政治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的“绿化”。
本成果是国内第一部以生态学的方法论,较全面地研究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跨学科政治学著作。成果一面世,即受到学界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光明日报》、《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东岳论丛》、天津师范大学《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等报章杂志,刊发了较大篇幅的书评;有六位学者在其学术文章中引用了本成果,一名在读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将本成果列入参考文献,一名网友在网文中对本成果发表评论文字。曲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将本成果列入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参考书目。鉴于作者对此一课题的持续研究,2008年秋,被邀参加了由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和中国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成果社会反映
成果为首版,未被译成其它文字。下为相关评价:
1.郑言:《<政治生态论>评介》,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王韶兴:《政治生态论──政治学研究新视域》,《光明日报》2000年8月11 日。
3.包心鉴:《政治学研究的新视域》,《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4.佟德志:《政治现象的生态解读》,《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忠武:《环境生态与政治生态——<政治生态论评介>》,《社会科学战线》2007 年 第6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法治论坛》第10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思维探索》,第37页注①,一次。
2.《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动态视野中的政党制度》,文末注[4],二次。
3.《党政干部论坛》2008 年10期,《公共权力腐败的政治生态学分析》,“参考文献”[3],一次 。
4.《当代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政府》,“参考文献”[3],一次 。
5.《新学术》2008年第6期,《生态政治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参考文献”[2],一次。
6.《风险社会的生态政治与经济发展》(会议论文),“参考文献”[13],一次。
7.《民初政党政治评析》(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书目”[62]。
8.搜狐博客 “一个人的亨廷顿”:《生态政治学和政治生态学》的相关评论。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