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
2010-03-16 作者:朱光磊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职责同构”批判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论文共计18000字,分为七个部分。基本结构包括:一、问题的提出;二、职责同构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三、职责同构的局限性;四、合理配置纵向间政府职能的三个思路;五、合理配置政府纵向间职能的其他配套性改革措施;六、逐步树立伙伴型政府间关系理念,促进政府间合作;七、全面调整政府间纵向关系的政治发展意义。
  “职责同构”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责配置和政府机构设置上的高度一致。这是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是五级政府纵向职责配置状况的一种解释。在这一模式下,政府纵向的职责配置和机构设置表现为典型的“上下对口,左右对齐”,也即五级政府管理的工作大体一样,机构设置大体一样,并由一个个条条“串”起来,形成条块交叉结构。在西方典型国家,不同层次的政府往往是各自管理特定的工作。中国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条块矛盾、政府职能转变迟迟不能到位等问题,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关键点。
  “职责同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在五个层次的政府职责安排和机构设置方面表现为基本同构和“上下一般粗”。(2)党的组织系统和人民团体的组织系统也基本上是职责同构的。(3)中央政府和一级政区政府主要是“出政策”,具体的政府职责,包括公共服务职责的实现,主要靠市、县、乡三级政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上下脱节、政务信息传输失真等问题。(4)改革以来,“职责同构”的政府经济管理体系(比如人民银行系统)陆续有所调整,但政法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同构的特征基本没有改变。
  “职责同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五级政府管理几乎一样的事情,必然造成一项具体职责条条管,块块也管的格局,必然导致条块矛盾无法解决,不利于有效组织政府管理活动。(2)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是“全能”政府,不仅阻碍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和整合,而且政府权力“集分反复”,增加了政府运行成本,降低了政府信誉;(3)职责同构还会导致深度的机构和编制改革无从下手,不仅是建立“政绩”指挥体系的重要体制基础,也是滋长官僚主义的重要土壤。(4)“全能”的地方政府,既有方便居民与地方政府相联系的一面,也有衍生出历久弥新“父母官”意识的一面。(注:西方典型国家的“职责异构”模式则往往出现地方政府“巴尔干化”的现象,也有不利的一面。)
  论文从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态分析入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这种纵向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原因,特别是对职责同构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发展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论文指出,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块块条条相互制约的思想促成了职责同构模式。现在,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构已经开始消融,而社会管理领域在旧体制下形成的职责同构依然存在,并成为了当前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论文认为,分权和集权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打破职责同构模式,合理配置各级政府职责,才可能使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和理顺条块关系等工作同步推进;要在打破职责同构的基础上,倡导建立“伙伴型政府间关系”,科学规划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全面推动政府发展。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创新点
  (1)率先提出“职责同构”是中国政府职能在纵向上配置的总特点。多年研究实践表明,在条块分割的政府体系中寻求不同政府主体之间合理关系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力图跳出“条块关系”的固囿,打破了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试图从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态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政府纵向关系“职责同构”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这种纵向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原因及其产生的问题。
  (2)明确提出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的思路。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论文还以罗列的方式区分了中央政府和高层、中层和基层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责范围,具有创新性。
  (3)提出创建伙伴型政府间纵向关系权力结构,即在实现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政府的“再集权”,促进政府间合作与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重在构建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后发展机制,完善政府间纵向权力监督保障机制。
  (二)学术价值
  论文在分析问题的逻辑架构、核心概念创新以及对策分析方面,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理论发现,推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等研究领域的纵深探索。这主要表现为:
  “一个拓展”也即将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拓展为了对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两个摆脱”是指摆脱了“集权─分权─再集权”的历史循环所带给人们的固定的思想模式,寻求能够平稳地解决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关系的一个新角度,摆脱了“条块关系”思维的固囿,从政府体系的其他物理结构方式来调整“条块关系”;“三个突破”是指突破了“重权力归属,轻权力运作”的思维定势,明确提出在政府间纵向权力的划分中,要根据不同层级的不同职责配备以相应的权限;突破了体制改革中“职能、机构、体制、过程”相割裂的思维定势,综合职能、机构、体制和过程,全面分析了中国的纵向政府间关系。首次提出创建伙伴型政府间纵向关系权力结构,即在实现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政府的“再集权”,促进政府间合作与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完善政府间纵向权力监督保障机制;突破了机构改革中的“加减”思维,提出机构改革应与职责配置相匹配的思想。

  3.研究方法
  论文在文献分析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文章通过对中国政府发展历程的历史分析,比较国外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典型经验,总结出“职责同构”是中国政府职能在纵向上配置的总特点。只有从或“集权”或“分权”的争执和“职责同构”的传统框架中解脱出来,全面调整政府间纵向关系,才能使政府职能调整、行政机构改革和理顺条块关系等工作同步推进,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在内的一系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4.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1)2004年,论文核心观点首次发表于“北京论坛”。论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界和国务院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对于解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编制改革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北大学报”发表后,《新华文摘》转摘,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政治学研究》、《中国学术年鉴》、《学习时报》、《天津社科年鉴》等单位和重要刊物予以高度评价。
  (2)论文的核心观点通过咨询报告、参加座谈等方式等形式,提交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并获得好评。国务院领导同志两次就这个问题与朱光磊教授座谈、交换意见。2008年起,中央政府层次的某些重要报告陆续使用“职责”取代“职能”与此有关。
  (3)2008年,核心观点被收入到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年度报告,反响良好。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概念的现成、发表和被肯定,标志着中国政治学、行政学界对政府间关系(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4)据不完全统计,论文先后被57篇论文和23部学术著作所引用。这些文章多刊登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南开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和《浙江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书籍包括周天勇的《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沈荣华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李军鹏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周黎安的《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和宋立等主编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等。
  (5)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篇论文已成为内地、港台以及日韩等国大学研究生相关专业有代表性的教学参考文献和学位论文引用文献。在引用该文的论文中,包括博士学位论文15篇。

  成果社会反映 
  2004年,论文核心观点首次发表于“北京论坛”。论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界和国务院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对于解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编制改革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北大学报”发表后,《新华文摘》转摘,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政治学研究》、《中国学术年鉴》、《学习时报》、《天津社科年鉴》等单位和重要刊物予以高度评价,同时论文的核心观点以咨询报告的形式呈交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并获得好评。2008年起,中央层次某些重要报告陆续使用“职责”取代“职能”与此有关。2008年,核心观点被收入到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年度报告,反响良好。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概念的形成、发表和被肯定,是中国政治学行政学界对中国政府间关系(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和解释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识之一。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近四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该文先后被57篇论文和23部学术著作所引用(其中博士论文15篇)。这些论文多刊登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南开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和《浙江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书籍包括周天勇的《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沈荣华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李军鹏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周黎安的《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宋立等主编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篇论文已成为内地、港台以及日韩等国大学研究生相关专业有代表性的教学参考文献和学位论文引用文献。(具体引用刊物的名称、次数,以及引用书籍的情况,参见证明材料中的“CNKI检索报告”和“引用书籍摘录”)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获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