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
成果类型 咨询报告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
出版单位 《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报告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现状评估及人数测算、面临的入学困难和问题以及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的对策建议,基本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工子女”包括已经随父母进城的“暂居儿童”和仍然留乡的“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我们对湖北及全国的调查测算,湖北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总量则达到275万以上,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至少有7000万以上。
第二,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包括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接受能力以及财政供给能力的局限。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产物。同时,也受现行的财政投入体制、学籍管理方式、学校考评制度、以及城乡社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第三,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第一,放开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第二,取消一切专门面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不合理收费,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第三,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本;第四,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第五,改革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和拨款,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第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第七,清理和修订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相关法规,制订统一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法”;第八,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主要创新
第一,方法创新:本报告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将微观调查与宏观研究、对策研究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致力于从体制、法律、财政、制度及政治层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进行多角度和多学科的分析,深化和拓展了义务教育及农民问题的研究,使报告具有坚实的事实基础,视野开阔,逻辑严谨,结论可靠。
第二,观点创新:报告对农民工子女的对象、范围、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对农民工子女的范围及适法对象进行了分析;报告强调在关注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留守儿童”,因为他们是农民工子女的主体;报告提出应构建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体制及八项政策建议,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责任主体、财政分摊机制、民办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城乡教育的关系等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首次提出制订统一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法”等立法建议等。
(2)学术价值
第一,本报告对农民工子女的对象、范围、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法律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子女的对象和范围,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支持。
第二,本报告在调查基础上对湖北及全国农民工子女的总量及进城和留守儿童数量进行测算,对相应的财政需求及供给能力进行了分析,为湖北省及国家制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财政投入及构建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供了依据。
第三,本报告通过对“暂居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就学及生存状态进行调查,指出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制度障碍,强调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四,本报告提出了义务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八项主张和政策建议,有关建议在为相关部门所采纳,为当时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及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的法律、政策以及制度保障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支持。
3.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将微观调查与宏观研究、对策研究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致力于从体制、法律、财政、制度及政治层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进行多角度和多学科的分析。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从学术影响来看,该研究报告压缩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的三大文摘同时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据初步查询,咨询报告及文章内容被各类期刊论文引用达20次。在理论、法律与实践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子女的对象、范围等多方面的特点,推动并深化了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为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从社会效益来看,该研究报告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测算和评估了湖北省及全国农民工子女的总量及现状,在指出所面临的困难及制度障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主张及政策建议,并且已经被相关部门采纳,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当时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支持。
成果社会反映
此报告是2003-2005年度受湖北省政府的委托进行的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该报告先后提交给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受到相关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在《决策参考》(省委内参)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该报告。农业部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3期也发表了咨询报告的主要内容。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压缩形成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国内的三大文摘:《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同时全文转载。
2006年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在湖北调查义务教育情况期间,作者应邀作了专题汇报;作者还两次出席教育部召开的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小型研讨会,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了调研情况及相关结论,受到肯定。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成果引用情况:
该研究报告压缩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的三大文摘:《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同时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农业部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3期也发表了咨询报告的主要内容。
据初步查询,咨询报告及文章内容被各类期刊论文引用达20次。
政府采纳意见:
1、《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在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内参《决策参考》第9期(2005年2月18日)发表。
2、湖北省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采纳意见认为,“该成果直接应用于指导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全省全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案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基层政府的充分肯定,是一项非常及时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06年9月1日)
3、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采纳意见认为,“报告以我国城镇‘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切入‘三农’研究的一个薄弱点。特别是报告中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个人安全问题的调查,关于进城‘借读儿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现实针对性强,为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报告提出的8条政策建议,比较切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总之,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强、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研究报告。”(200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