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报告(2007)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13日
出版单位 《新快报》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① 篇章结构
2005年,温家宝首次提出要“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2007年,再次强调在全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本项研究以此为背景,针对广东全省142个(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整体绩效,形成年度评价指数。
研究报告包括9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理论方法及概念模型。包括理论与实践背景、模型及改良、研究方法与路径、专家咨询调查等内容。
第二章,总体评价结果。包括全省总体评价结果、21地级以上市分类结果、领域层分类结果、全部指标得分和121个县级政府绩效指数等内容。
第三章,地级以上市政府评价结果。包括总体结果的比较与特点、领域层指数特点、具体指标得分特点和各市评价结果等内容。
第四章,县级政府评价结果。包括基本情况及评价结果、典型特征比较分析、按领域层结构指数比较等内容。
第五章,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基于数据来源独立性单列成章。包括调研说明、总体结果、分项结果、地级以上市结果、县(市、区)结果、重要问题交互分析等内容。
第六章,主要结论与讨论。包括结论和发现、重要区域比较分析、关键问题讨论等内容。
第七章,政策建议。包括公共政策与政府绩效改善、提升政府绩效政策思路和具体对策等内容。
第八章,技术体系实证检验。包括评价体系比较、指标体系检验、权重系数检验、评分标准检验等容。
第九章,重要附件。包括评分标准、指标得分表等9个重要附件。
总报告分为统计报告、分析报告及报告摘要三部分。分析报告约30万字。
② 基本观点
首先,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是社会条件下体现民主的有效路径,以广东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广东行政区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此项研究具有示范效应。
其次,第三方评价结果将驱使被评价政府对照不足,改进和提升绩效,体现评价意义。“这绝非是对体制内评价的简单补充,它及其凭依的力量是独立奏效的。”
再次,基于第三方评价的环境边界,对传统方法改良是逾越各种技术障碍有效途经。导入公众满意度指标即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导向,又弥补客观指标数据缺失或失真的窘况。
最后,研究取得一些重要发现,如环境现状与环保绩效指数形成悖论;GDP增长具有强大的民意导向。为此,报告建议重构竞争规制,将地方政府的权限竞争提升到整体绩效竞争的层面,等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① 主要创新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研究创新主要体现于:
研究理念创新。基于第三方立场;体现公众满意度导向;强调政府管治与服务结果;体现评估成效与引导职能转变的双重功能;立足增量,兼顾存量;将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运作成本、实现公众满意。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指标体系强调又好又快,把环境保护、政府成本纳入导向层。
理论体系创新。提出“整体绩效评价”概念,阐述其内涵范畴。政府绩效评价源自西方,主要从技术层面解决政府效率、效益、效果和公平的问题。我国的社会制度迥然不同,评价政府整体绩效肩负民主导向和技术导向的双重功能,整体绩效评价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又成为有效解决监督政府缺位的良方。进一步,研究围绕“为什么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谁来评价”的逻辑思路,从理论需求的视角,建立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理论体系。
技术路径创新。一是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建立概念模型;二是自ACSI消费者模型→公共部门绩效满意度模型→地方政府整体绩效满意度模型的路径建立满意度测量模型,实现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互补及互证功能;三是依据实证结果,形成多套方案,实现对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评分标准评的量化检验,为技术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供了说服力。
指标体系创新。彰显“整体全面”性,如在经济发展维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在社会公正维度,全面地将民生、民心工程纳入评价内容中,引导地方政府打造“亲民”政府。此外,公众满意维度指标设计充分体现了“整体绩效评价”性,全力塑造责任回应性政府。
操作层面创新。覆盖广东全省市、县两级政府,并完成23777份绩效满意度问卷的调查执行,范围之广,样本量之大,并独立完成,在国内并不多见。
② 学术价值
整体绩效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将源自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体系运用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整体绩效评价中并非一蹴而就。本项研究的学术价值是:提出了“整体绩效评价”概念,梳理及整合了评价理论体系,构建了第三方评我国地方政府的整体绩效的概念模型及技术方案。从研究思路、体系、过程、结果上较好地解决了地方政府职能界定、指标领域层选择、具体指标数量及内容的确定、数据源的安排等政府绩效评价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对指标优选法及层次分析法移植改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研究方法
① 技术路径
循目标层→领域层→领域内涵层→具体指标的方向,通过界定地方政府职能,确定领域层,分解领域层内涵并以此为导向,搜寻对应的具体指标,然后通过专家咨询问卷,一次性确定所选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依据指标统计源的数据缺失状况,衔接满意调查的数据来源,确定具体指标和权重系数。
② 概念模型
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建立概念模型,以专家问卷量表中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系数的比较替代指标间的两两比较, 忽略层次分析法中一层元素支配下不超过9个指标的限制,各领域内涵层指标间的判别矩阵均为一致阵, = n, CI = 0, CR= 0。在指标的筛选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指标的客观性、可得性与可操作性,简化了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鉴别力分析,保证了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③ 分析方法
从流程的视角,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评价前准备阶段,主要通过案头资料收集、分析与咨询制订评价方案;中间过程的目标是构建模型及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等方法;实施操作及结果分析阶段,则选择交互、聚类、回归等分析手段。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① 立项、获奖及成果出版
研究已于2007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获第三届(2006-200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广东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中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一书,为国内在此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相关成果形成的论文在中国行政管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十种权威刊物上发表。
② 主流媒体评价
报告由媒体公布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百余家媒体均有报道与评论。中央电视台援引《法制日报》评论,称此举为“破冰之举”,“地方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做法”,赞扬“广东为全国提供了‘试验田’”,“第一个吃螃蟹”;《南方日报》认为,“研究开全国先河”;《羊城晚报》称“是有益的社会评价体系”等。
③ 同行知名专家评价
梁桂全(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
李惠武(省府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具有开拓性,非常有意义。
倪星(中山大学博导):研究在技术方法上富有创新。
周志忍(北京大学博导):“成果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是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试验”。
包国宪(兰州大学博导):“研究符合第三方评价的功能要求,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和创新”。
卓越(厦门大学博导):“研究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的双导效应”。等等。
④ 成果被采纳
由广东“省情内参”以“如何考评政府绩效”为题呈省委领导参阅。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采用意见称:“报告中所提方案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报告驱动地方政府改善绩效。如东莞、佛山等地的环保绩效不尽人意,两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关停小火电,“这种决心与全省绩效评价有关”。“政府运作的真实情形得以暴露,这些往往是正统评价无力或不愿揭示的,民间报告借此发现了政府变革的突破口。…显示了社会力量对好政府的期待。”
成果社会反映
1.主流媒体评价。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评论称为“破冰之举”及“开全国先河”,是“地方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做法”;“报告执着于此,自然能产生恒久的推动力。这绝非是对体制内评价的简单补充,它及其凭依的力量是独立奏效的。”2.同行知名专家评价。梁桂全、李惠武、周志忍、卓越、包国宪、倪星等专家对研究意义、方法及体系给予肯定,誉为“广东试验”。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引用。“研究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颇有创新,研究结果亦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弥补了空白”(梁桂全);“选题具有前瞻性,理论模型与方法的逻辑性严谨,数据采集规范,分析手段先进,结论基本上令人信服”(李惠武);“符合第三方评价功能要求”(包国宪);“公共管理研究的创新试验”(周志忍)及“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的双导效应”(卓越)。
2.采用。由广东省情内参以“如何考评政府绩效”为题呈省委领导参阅。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采用意见称:“报告中所提方案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3.发表及出版。在报告基础上,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著作:《中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及《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红皮书》。《中国行政管理》在显著版面以“第三方评价地方政府整体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为题,刊发报告的核心内容。
成果获奖情况
1.第三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2009.3,公示)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12)
3.广东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委宣传部,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