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社会》杂志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公共生活:现代民主成长的基础;第二部分:公共生活:从私的生活到社会与国家的共同生活;第三部分:三、政党崛起创造有机的公共生活;第四部分:责任体系与有机的公共生活;第五部分,有机的公共生活的现实基础;第六部分,结论。
2.基本观点: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3.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一,论文指出,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对于民主成长来说,仅仅是个体权利的发育和宪政制度的确立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民主的成长离不开公共生活的发育。作为一种政治生活,民主的必备条件就是公民的参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公共生活。不论什么形态的民主,公共生活都是民主得以确立和运行的重要社会基础,所不同的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形成条件、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在民主制度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公共生活的健全是民主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
第二,论文指出,就西方社会发展来说,发展至今的公共生活形态,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组织化的公共生活,这主要出现在前现代社会,以国家与社会一体为前提;二是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其表现形态就是哈贝马斯所描述的那种私人集合,因其共同对抗公共权力以表达共同的意愿和共同的私人利益而获得公共性。三是有机的公共生活,这种公共生活既是社会个体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的需要,并且以个体生活与国家生活保持各自的内在独立性为前提,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全面参与国家生活。与此同时,国家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随着国家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增强,代表私域性公共生活的公共领域消失,这是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民主成长的历史倒退。实际上,在现代民主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公共领域和随后出现的有机公共生活,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公共领域在价值理性上保护了民主,推进了民主的成长;而有机的公共生活则在制度上,在权力功能的合理实现上,巩固了民主,完善了民主,使民主权利的实现获得广泛性和现实性。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以政党为中心展开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成为民主存在、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政党在这种生活中,通过选举、代议机制以及执政过程,同时促成社会对国家的制约以及国家对社会的治理。
第三,论文指出,包括个体、组织与国家在内所形成的责任体系是有机的公共生活的基础。有机的公共生活所实践的是在责任场面上构建民主。把有机的公共生活建立在责任体系基础之上,就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每个主体,都应该是责任主体。如果各个主体仅仅从自身的权利出发,放弃其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这种公共生活必然会因权利的扩展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这种责任体系的构建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这过程中,政党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政党具有同时动员大众、操作国家、整合社会的能力。从帕特南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材料说明,政党对提高公共生活的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至少有材料证明,政党之间的激烈对抗,将直接影响公共生活本身。
第四,论文指出,责任体系的建构,不是简单的理论、制度或政策设计与创新所能完成的,从根本上,就有赖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有效益的追求,而且有善的价值的追求。所以,这种责任体系及其所决定的有机的公共生活,与其说是建构出来的,不如说是从现实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中成长出来的,其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二是社会团体的发育,三是社会平等的促进,四是政党政治的理性,五是协商社会的形成。
第五,论文指出,从责任建构民主,培育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机的公共生活所对应的是自由主义时代之后的民主发展。对于西方民主来说,有机的公共生活是其民主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所以,西方民主发展的使命就是使这种有机的公共生活更加完善,更具活力。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机的公共生活则必须作为现代民主建设的必要基础和补充予以培育和发展,并以此来巩固和完善所构建起来的民主制度。无数的经验证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使外来的民主制度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成熟起来,过度强调权利的优先性和绝对性,是相当危险的。在民主制度建立起来后,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在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基础上,从责任建构民主,把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育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而为民主制度的巩固与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与政治资源。
4.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引用频次 6
下载频次 314
成果获奖情况
荣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