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唐力行:《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变迁的比较研究》
2010-03-16 作者:唐力行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2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及基本观点:
  全书由序言、结论和正文九章组成。标题分别是:绪论 16世纪以来苏州、徽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第一章苏州与徽州的家庭—宗族结构;第二章苏徽两地间的家族移徙互动;第三章苏州与徽州的妇女;第四章苏州与徽州的基层社会控制方式;第五章苏州与徽州的社会保障;第六章苏州与徽州的市镇;第七章苏州与徽州的民间信仰;第八章苏州与徽州市民、乡民群体的风尚习俗;第九章苏州与徽州进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互动。在进行苏州与徽州时,我们不是局限于两地经济文化表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作了理论上的思考,从区域互动的视野出发,将区域比较划分为区域间沟通、相互作用、知觉三个层面,在这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里展现两地经济互动、文化互动和人的互动。研究认为,苏州地处沿海平原,徽州地处内地山区,长期同属一个江南行政区,在16-20世纪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两地互动互补,交往密切。在经济上,苏州是江南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财力雄厚的徽商在苏州异常活跃,获得大宗的商业利润。在社会发展上,苏州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渐渐变动,承接着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优势,自发、缓慢地发生社会转型;徽州由于宗族制度普遍存在,束缚了社会转型。徽商的经营活动客观上推动着苏州等地的社会转型,而他们的大宗商业利润输回徽州,却加固着徽州的旧秩序。在文化上,苏州和徽州都是儒学发达之地,清代又以吴学和皖学相对峙,教育科举昌盛,人才辈出。徽商把苏州等大都市的经济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输入徽州,使徽州社会经济发生变动,又把徽州深厚的宗族制度和文化带到苏州等大都市社会,注入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苏州与徽州的互动,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的,它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进入社会文化、大众心态的核心层面。由沟通而相互作用、相互竞争与相互认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而逐渐提升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使这两个江南小区域不断走向繁荣,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社会发展路向,从而使江南社会呈现多元的局面。苏州与徽州的互动虽然使苏州与徽州16世纪以来走上了不同的历史路向,但它们的互动,却共同造成了江南区域社会整体的繁荣。

  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苏州、徽州的区域研究,因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建国以来,对苏州工商业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对徽州宗族、土地制度和徽商的研究,很有力度。但是,由于苏州、徽州各自作为经济、社会研究对象的内涵复杂多样,迄今为止,国内外(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学者还没有能够进行两个地区的整体比较研究,更找不出两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方面的内在的原因。本书以区域比较的方法,揭示两地社会经济异向发展的原因,为学界的首次尝试,具有原创性。

  研究方法:
  在整体史观引领下,以历史学扎实的史料收集和整理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计量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学、谱牒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具有典型社会史意义的苏州和徽州区域间的互动及社会变迁进行长时段、历时性的对比研究。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从学术影响看,以往区域史研究一般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本书所作区域比较研究,开拓了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受到了多家学术期刊与报纸引介和好评,并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受到了与会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本书的作者也因此受邀到美国、加拿大、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就苏州与徽州的比较研究进行专题讲学。
  从社会效益看,由于苏州地处沿海平原,徽州则为内地山区,就两者探讨互动互补的内地、山地与沿海、平原两类区域的发展路向异同的根源,会对今天内地与沿海、落后与发达地区的互动互补、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成果社会反映 
  成果曾被发表在如《安徽史学》(2007年第6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7年第5卷第2期)、《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中华读书报》(2007年11月14日)等多家学术期刊和报纸的书评给予较高评价,并在互联网上被很多学术网站、学术论坛引介;同时在2007年11月12日至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台湾中央大学人文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会协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地域社会研究——徽州与江南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受到了与会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研究成果曾作为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项目《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历史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1999年立项)的结项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等第。

  成果获奖情况 
  曾获第九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