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年7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成果内容简介
本篇论文强调因果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挖掘因果机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仅仅发现问题对于改造社会、促成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发生的因果解释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给定因果分析的有效性,从因果分析的结论可以预测事件将来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并得出干预措施中的控制手段,从而为制定对策、改良社会提供依据。
对于因果关系的讨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因果关系的经典论述包含时间上的先后、经验上的相邻以及恒常的关联。现在有关因果关系的争论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展了原有的概念:起因与结果间的时间顺序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先后;起因通常是多元的;起因也可能是概然性而非一定是决定性的;必要性是必须的;行动性的因素使得起因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被操控。因果分析的类型可以对应于社会研究中不同的领域。因果分析也有层次之分——不同的学科所关注的重心并不一致。但是,不同的学科对于因果机制的强调却应该是一致的。然而,存在于当前社会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于因果分析的忽视或是理解不清。这样的后果就是生产一些解释力薄弱、对学科的知识积累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要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因果机制的分析必须被纳入研究设计的中心任务之中。
本文广泛引用了国内外近现代的科学哲学与社会研究方法的成果,提出并解释了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这一核心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践,理清了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一系列难点与疑点。本文并不局限于理论上的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本文强调了因果分析对于社会研究而言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利用经典的社会研究范例,本文罗列出了应用因果分析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术。面对社会研究中常见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方法上的隔阂,本文使用因果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使用因果分析以达成具有普遍性和解释力的结论上是一致而没有区隔的,并认为这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应该互为补充的。因果关系是具有一定的特定情境背景的。描述这样的背景对于理解因果机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这里可以找到共同的空间。
根据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讨论,本文为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基础。在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要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揭示,并要严肃思考什么样的关系机制是因果关系。通过对经典实际研究中揭示因果关系过程的讨论,本文提供的原则与技术都是可以为社会研究者所借鉴与模仿的。最后,本文驳斥了实际工作中认为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互对立的谬论,认为这两种研究方法应该共生,并提出了连接这两种研究方法的途径。
本文可以作为社会研究的阅读文献,可以为多个学科提供参考。同时,实际工作人员也可以从本文借鉴实际调查与研究分析的逻辑与技术。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卷》全文转载,2006年第12期,第41-52页。
为多篇文章引用;纳入多个《社会研究方法》大学课程的基本阅读文献(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学大纲)。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两年多以来,被期刊文章引用7次。
何雨与陈雯,“论当前调查研究量化分析中的诸种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第62-66页。
陈雯与何雨,“论当前调查研究量化分析中的诸种问题”,《调研世界》,2008年第6期,第46-48页。
刘成斌与卢福营,“研究技术,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兼论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若干误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8-43页。
范方等,“青少年网络成瘾预测问卷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 第1期 ,第1-4页。
马卫平与覃立,“对我国体育学硕士论文中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体育科学》,2007年12期,第71-76页
肖瑛与曾炜,“中国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挑战、危机和超越的寻求”,《社会》,2007年第2期,第1-25页。
蔡志海,“农民进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