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见附页)和基本观点
(1)本成果是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与社会排斥的探索性与描述性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是:城市新贫穷社群是如何被社会排斥的。研究目的为:解释福利三角制度与城市新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的关系;探讨城市新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的制度原因; 提出消除社会排斥的政策建议。
(2)本成果从社会排斥和福利三角制度双层面的视角,发展出了设计了作为自变项的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参与变项的家庭制度、以及作为因变项的社会排斥。这四个主要概念被操作化为九个变项。就业制度包括企业所有制和雇佣方式两个变项,社会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和支持服务两个变项,家庭制度包括经济互助和成员照顾两个变项,社会排斥包括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和社会关系向度上的排斥三个变项,共同构成研究框架。
(3)本研究的发现是:中国城市经济制度转型是社会排斥的背景。秋风里(匿名)新贫穷社群是福利三角制度互动过程中的行动者。福利三角互动中的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排斥的制度原因。转型中的就业制度引发了对新贫穷社群的排斥,造成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参与不足和家庭开支的困难。家庭经济互助未能完全解决就业制度排斥带来的困难;同一时期家庭还产生了成员照顾问题,它影响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就业。转型中的社会福利制度未能有效地响应新贫穷社群的需要,在一些方面还产生了社会排斥。新贫穷社群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和社会关系三个向度上被排斥,其最终结果是他们成为新贫穷社群。本项研究发现虽然与英国对贫穷群体被社会排斥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但中国新贫穷社群在三个向度上被社会排斥的内容确略有不同。
(4)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是:第一,通过对社会排斥理论的反思以及实证研究,提出了制度性社会排斥概念,发展了社会排斥的理论。第二,本研究还指出西方福利三角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中国在变迁中的福利三角制度具有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双重性质。福利三角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提升福利的理论也有例外,如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被社会福利制度排斥。因此,第三,本研究发展了李(Nee,1989)及泽伦尼等(Szelenyi,Kostello,1996)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单一制度转型理论,扩展为福利三角多元制度转型理论观点。
(5)本项研究提出了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社会政策建议以及社会服务建议:包括新贫穷社群的就业支持政策和就业支援服务;家庭支持政策和家庭支援服务;新贫穷社群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医疗救助政策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将贫穷问题从传统的狭窄的收入分析提升到社会排斥分析层面,指出中国城市新贫穷问题的本质不是收入问题,而是被社会排斥。在中国内地首次建立社会排斥与福利三角制度结合的分析框架,在多元资料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新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的向度。为社会工作在社会融入介入、社会融入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了最核心的理论支持。
(2)将单一制度分析创新为多元制度的互动理论,中国福利三角制度在互动中转型,而中国城市新贫穷群体在福利三角制度转型过程中被社会排斥。经典的社会福利理论注重通过国家介入解决社会问题。本研究发现国家、市场、家庭在互动背景下可能是社会排斥的形成因素,同时,它们也可转化为促进社会融入的制度因素。因此,提出本土化的福利三角分析框架,更有力地解释了这个多元而复杂的制度互动过程,发展了本土化的福利理论。
(3)将社会排斥理论升级为制度性社会排斥理论。反思西方的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英国等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状况,提出了中国新贫穷社群被制度排斥的观点并指出一般排斥的路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排斥、社会福利的制度排斥、家庭制度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排斥。这些方面的社会排斥在三角框架中呈现互相作用的特征。
3.研究方法
(1)为了有效分析多个形成社会排斥的制度因素,本项成果采用了多元研究方法(triangulation method),根据研究设计,采用多元研究方法类型的质性方法为主量性方法为辅的主辅设计,以深度访谈方法为主,一般访谈方法、聚焦小组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文献方法为辅。(2)本研究采取前期设计的方法,将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家庭制度以及社会排斥四个主要概念被操作化为九个变项。(3)采用多层面的使用质性和量性资料的方法(designs with multilevel use of approaches)。本项研究的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适应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多元资料按照研究框架和具体研究问题的设计进行了整合。研究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说明,本项研究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研究者本身担任调查员,多次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者遵守被研究者自愿参与原则;不伤害研究参与者原则和对于被研究者匿名和保密原则的伦理。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项成果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在国内学界引导福利三角研究的发展,引导社会排斥研究的深入。本成果的核心内容被上百篇论文引用;并被《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年》、《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 《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7年》等编纂专家引用评述。
本项成果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工作者积极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贫穷群体的社会融入过程;发展就业支援政策和服务,发展家庭支援政策和服务;发展具有体系的社会救助特别是医疗救助政策和服务。
成果社会反映
1、《求实》2007年1期刊登马用浩文《社会政策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用本成果指出,通过社会政策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本成果对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研究得到重视。
2、本成果是申报人主编的《三一社会工作文库》丛书之一。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中青年学者加入的《文库》汇集了三地学者对本土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深入研究以及独到见解。因此,《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影响到三地的相关研究。它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相关课程的主要推荐阅读书目。
3、王思斌教授在分析中国社会工作走过的路程时指出:中国学者具有敏锐的学术视角,彭华民关于福利三角和社会排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政策的新社会框架,即责任提倡、多元部门发展、社会政策议题对话等,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模式转化与社会政策改革的原则,形成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格局。(郑杭生(2008)《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第26章社会工作,498页,社科文献出版社)。
4、王思斌教授在讨论2003-2006年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时,特别用一整段的文字指出,彭华民将福利三角理论引入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关系形成制度性社会排斥是新贫穷社群形成的制度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2008),《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137页,社科文献出版社)。
5、关信平教授在评论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建设时指出,中国社会学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有了发展。《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引入了新理论构建了分析城市新贫困问题的框架,得出城市新贫穷社群被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排斥的结论,发展了新贫困问题的研究(郑杭生(2008) 《中国社会学30年》,第25章社会政策,485页,社科文献出版社)。
6、杨团研究员在回顾2003-2006年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研究发展时指出:社会政策划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大的领域。在实然的范畴内,彭华民关于福利多元主义(福利三角的社会政策实然表述)研究等挑战了现行的政策,进行了多个部门、多个利益集团间关联探究,拓展了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2008),《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122-1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范明林和徐迎春(2007)《关于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社会》专门提到了本成果的在对中国社会排斥问题和社会政策分析框架建立的贡献。
8、潘允康研究员在理论观点篇中指出,彭华民关于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福利三角与社会排斥研究提出了新的解释贫困问题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2008),《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9、该成果在完成过程中,其部分成果形成的论文参加了多个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独特的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2006年《游走在城市边缘农民工:一个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研究》 ,大会主题发言,济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年会论文,2006年《论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观》 北京第二届社会福利国际论坛论文;2005年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安徽合肥中国社会学年会;2006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中的社会排斥研究 》, 天津第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2005年 《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2005年《转型中城市家庭的贫困化:市场、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分析》,北京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制度排斥背景下的城市新贫穷社群:人际关系疏离或融合?》广州两岸三地社会福利研究:问题与前瞻会议论文;2003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一个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香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议等等。
10、通过Google搜索, 约有 8,490 项符合 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 的查询结果。《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是一本学术性与社会影响兼有的专著。
成果引用被采纳情况
如果将本成果比喻成一个大的研究成果,它是由若干小的研究成果组成的。在对福利三角和社会排斥的长期研究中,小的研究成果先行发表、引用和采纳,这些工作是《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整体研究和贡献的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建立了国家、市场和家庭制度互动框架,提出城市新贫穷社群的形成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关系多元因素共同排斥的结果,中国在转型中形成了制度性社会排斥。由于本成果内容丰富,兼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时间延续五年,因此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下列引用和采纳说明本成果是中国内地福利三角和社会排斥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1、形成本书核心思想的论文《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2006年发表在《南开学报》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07年2期全文转载。至今,已有59篇论文引用本文的文献。是作者社会排斥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论文在中国社会政策网站上是点击率最高的论文之一。
2、本成果另外一篇代表性论文《社会排斥概念解析》发表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4年第二辑上。因为该刊物是以书代刊,无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引用情况。但是国内社会排斥研究的原文文献大多数来自于本成果的1和2两篇论文的梳理、反思和理论发展。
3、另外一篇形成本书核心思想的论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自2006年发表在《社会学研究》4期至今,已经有13篇论文引用本文的文献。是作者社会排斥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本成果将福利三角范式本土化,在本项成果的基础上,多个研究采用福利三角作为研究框架开展研究,其中有王永杰(2007)发表了《福利三角结构视野下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社会科学》),罗观翠和雷杰(2008)发表了《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陷阱——以广州老人院舍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宪才(2007)完成了《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 许颖(2008)完成了《老年人口致贫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等等。
5、国内最具权威的社会学学术发展史专著均引用、评述了本成果,其中包括(1)王思斌在1978-2008年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郑杭生(2008)《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王思斌教授对2003-2006年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发展的研究中用一整段的文字引述本成果的主要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2008),《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社科文献出版社)。(3)关信平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发展的研究(郑杭生(2008) 《中国社会学30年》,第25章社会政策,485页,社科文献出版社)。(4)杨团研究员对2003-2006年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研究发展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2008),《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122-1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潘允康研究员在对天津社会学理论观点发展的研究(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2008),《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6、本成果是由系列分成果组成的。这些分成果中的部分被收入相关的学术专著中,其独特的观点受到与同行专家的关注:《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作为200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收入《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中的社会排斥研究 》作为第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优秀论文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研究》(200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优秀论文收入《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200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
7、研究生论文也引用、采纳了本研究的观点:黄叶青(2007)、姜健健(2007)、刘建娥(2006)、李红(2006)等等。
成果获奖情况
本专著的核心内容形成的论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获得2005年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专著出版前发表在《社会学研究》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