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流动人口、覆盖偏差和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单位 《理论月刊》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文的篇章结构安排如下:
首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基于中国抽样调查的实践,作者发现传统抽样方法难以解决流动性很大并且统计资料不可靠的社会的覆盖偏差,尤其是难以从抽样调查中获取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所更多关注的流动人口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等变量。
其次,本文在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并充分利用作者在中国进行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捕捉”流动人口的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作者在该部分详细介绍了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抽样设计。
再次,本文以准实验设计的方法检验了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作者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市进行了前试(Pretest)和后试(Posttest),通过定量分析比较了二者在覆盖总体、基本事实一致性、抽样误差三个方面的差异。
最后, 本文根据以上分析给出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作者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第一,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操作上也可以得以运用;
第二,该抽样方法能获得与传统抽样技术一致的基本事实;
第三,该抽样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于整体潜在人群的覆盖率,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覆盖偏误;
第四,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均表明改善的覆盖率产生了与传统抽样显著不同的结果。
2.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在于:
第一,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抽样方法在流动性很大并且统计资料不可靠的社会中难以形成有效抽样框的困境。传统抽样方法在应用中不仅因为难以覆盖流动人口(也包括人户分离情况)而存在覆盖误差,还由于抽样单位规模难以度量而扩大了抽样误差。GPS技术以人口密度为度量,结合GPS空间信息,在不作预知总体假定的条件下即可实现有代表性的抽样。
第二,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在中国尤其对于流动人口政治经济研究具有以定量地对流动人口进行测量,也难以进行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之间的精确比较。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可以同时获得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有代表性样本,极大地支持了流动人口的研究。
第三,本文对GPS技术革命与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跨学科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GPS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其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无论从方法论上还是从工具绩效上来说都对社会科学的进一步飞跃发展有重要意义。GPS技术为传统抽样技术的改良提供了机遇,这一技术的发展从操作层面还将为抽样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准实验设计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设计,作者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市进行了前试(Pretest)和后试(Posttest),2001年的前试采取传统户籍抽样技术实施抽样调查,2002年的后试则采取了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技术。接下来作者依据研究设计从下列方面对前试和后试进行了比较。
首先,为了检验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是否有能力比其他现有方法更好地去覆盖总体,作者通过描述统计对样本的户籍组成状况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作者发现: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比传统方法多捕捉了外来人口和人户分离样本(约占总样本量45%);实际外来人口的比例比北京市政府的统计估计略大。
其次,为了检验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是否能获得与传统抽样一致的基本事实,作者分别比较了前试和后试的设计效应以及关键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变量的设计效应。作者发现GPS辅助的区域抽样的设计效应有效地避免了在年龄、性别、收入和“加入WTO对中国政治体系的预期影响”上的估计偏差。
第三,作者进一步通过多变量检测分析了GPS抽样设计的抽样误差相对于传统(更简单)的抽样设计的抽样误差的敏感度。结果显示不能确保覆盖流动人口和人口中最具活力部分的抽样设计会产生严重的误导。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并被社会学、政治学和统计学著名学者引用。其中,以本论文部分内容为主的英文SSCI论文“Reaching Migrant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Use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o Reduce Coverage Bias in China”已被SSCI源刊上的9篇论文引用,分别是:
①Manion M ,An Introduction to Survey Research on Chinese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196):755-758, DEC 2008.
②Tang W, Yang Q, The Chinese Urban Caste System in Transition, CHINA QUARTERLY(196):759-779, DEC 2008.
③Bondecka-Krzykowska I, Murawski R, Structuralism and Category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LOGIQUE ET ANALYSE (204): 365-373,
④Poteete AR, Ostrom E, Fifteen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truggling to Build Large-N Database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ORLD DEVELOPMENT (1): 176-195, JAN 2008.
⑤Gibson J, McKenzie D,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in Household Surveys for Better Economics and Better Policy,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 217-241, FAL 2007.
⑥Brading K, Landry E, Scientific Structuralism: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5): 571-581, DEC 2006.
⑦Landry E, Shared Structure Need not Be Shared Set-Structure, SYNTHESE(1): 1-17, SEP 2007.
⑧Raffaelle RP, Cress CD, Wilt DM, et al. Radiation Degradation of Nanomaterials, Degradation Processes i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YMPOSIUM PROCEEDINGS (887): 147-157,2006.
本论文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社会科学抽样调查(见附件二)。此外,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组已经在2007年的中国价值观调查中运用了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并筹划于2009年夏天召开经验介绍会,向强流动性的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该抽样方法。
成果社会反映
该论文发表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关注该论文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并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哈佛大学教授Whyte Marty、威斯康星大学教授Manion Melanie、匹兹堡大学教授Tang Wenfang、世界银行的专家们等都积极评价了该论文的学术价值(见附件一)。
部分学术和社会调查机构已经积极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从2003年起采用该抽样方法进行了多次全国性和地方性调查,调查结果评估显示该抽样方法有效控制了抽样误差,并覆盖了10-20%的流动人口,显示了较好的设计效应(见附件二)。著名的世界价值观调查已在中国运用了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并计划在2010年调查中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多个第三世界国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论文的部分内容曾以“Reaching Migrant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Use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o Reduce Coverage Bias in China”发表在SSCI期刊Political Analysis(2005) 13:1-22。根据ISI Web of Knowledge统计,该论文被SSCI源刊上的9篇论文引用(见附件三)。该论文详见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