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
出版单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2分
成果内容简介
1.基本观点与篇章结构
本文探讨中央王朝的典章制度,在一个具有自己的文字、礼仪以及政治法律传统的非汉族社会中推行与表达的历史过程,通过严格的实证研究,论证了如下观点:1)对中央王朝边政的深入认识,必须建立在对少数民族自身制度与传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少数民族制度与中央王朝制度间的复杂互动情形,应该予以高度重视。2)改土归流不一定意味着王朝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大获全胜,改流后建立的新秩序同少数民族原有传统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以贵州西北部地区而论,改流后所设立的里甲制、府州县制都是在改造彝族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流官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亦必须依赖在原彝族制度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土目阶层;另一方面,改流后流官政权作为一种观念与实际的力量不断渗入地方社会,普通少数民族百姓借助这些新的政治、文化因素向原彝族社会中的势力集团挑战,地方官府在此问题上采取富于技巧性的政治策略,既通过各种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推行限制、打击原有势力集团,又容许其权威继续存在以使地方社会不至于失去秩序。文章特别指出,即便彝族的原有制度在1950年代彻底崩溃之后,依然在历史记忆的层面有所遗留,并仍然对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章篇章结构如下:
一、前言
二、改土归流前黔西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
(一)、“勾”政权与则溪制度
(二)、元、明王朝的开拓对勾政权的影响
1、从轮流袭替到父子相传
2、对“彼绝此继”的干预
3、汉人进入勾政权
三、改土归流后黔西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的演变
(一)、流官制与里甲制的建立
(二)、土目权威受到的挑战
1、土目身份的变更
2、基层社会中的土目
3、主奴之争与主佃之争
(三)、布摩阶层的变动
1、文教的兴起与绅士阶层的成长
2、黑布与白布
3、世袭与师承
四、结 语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材料方面
本文发掘了丰富的、学界较少利用的彝文材料,并将其与汉文材料、田野资料结合起来。本文所搜集的相关汉文史料亦相当详尽,其中许多史料(如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的一些材料、赴黔西北乡下搜集到的一些民间文献)系首次利用。
2)主要突破
A、以具体实例说明改流前后少数民族社会的实态特别是权力关系的变化,这是过往有关改土归流的研究所忽视的。既有的有关改土归流的研究,大致从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宏观的角度展开,并且大都或预设了生产方式演变的理论前提,或着重于描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先进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或流于泛泛而谈,或纠缠于社会进步与退步的价值评判。对改流前后少数民族社会的实态特别是权力关系的变化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性研究,使我们难以真正理解改土归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本文以详实的个案研究表明,必须切实弄清少数民族社会自身的制度与传统,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制度与传统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才能把有关土司制度的研究推向深入。
B、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王朝中心观”与“汉族中心观”的真正超越。超越“王朝中心观”,意味着在方法与材料方面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现存有关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大都是汉人官员、文人们所留下的,带有强烈选择性、偏见甚至错误的一面之辞。本文在详尽搜集汉文文献的同时,大力发掘彝文材料,并借鉴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体会黔西北彝族的文化与传统,在田野中加深对相关彝、汉文献的理解。通过综合不同层面的历史表达,本文重现了黔西北彝族的政治权力结构,并探讨其在元明清中央王朝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
3)厘清史实方面:
A、学界通常认为,明代全国最大的土司之一——水西安氏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并以大宗小宗的宗法制来说明水西的政治制度。本文通过考证相关史料说明,水西安氏实行的本来是轮流袭替的制度,土司之职演变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在明王朝开拓西南地区的大背景下,某些彝族势要利用中央王朝的权威,而中央王朝亦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B、通过对改土归流前后黔西北彝族社会变迁的分析,解释了现在彝族社会中为何大多数祭师(布摩)都是白彝。
3.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方法,并赴贵州进行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但详尽的文献材料、严密的史料分析与考证表明,本文始终坚持了历史学的学科本位。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论著精华”摘要刊发,并被许多论文、著作、学位论文引用。台湾“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何汉威称该文为“近年引用汉、彝原始文献档案最为丰富、探讨最具深度的论著”,并认为美国学者John Herman的新著“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忽略了温春来的论文”。
此外,文章探讨黔西北彝族的政治、文字传统与元明以降中央开拓该地区的历史过程,涉及到了汉人官员、彝族权贵、彝族百姓、汉人移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王朝传统与彝族传统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出新秩序的过程,相信对处理当今该地区民族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成果社会反映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何汉威称该文为“近年引用汉、彝原始文献档案最为丰富、探讨最具深度的论著”,并认为美国学者John Herman的新著“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忽略了温春来的论文”。何汉威《评John E. Herman,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Chinaˇ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1200-1700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2007)?》,《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8 (2008),第552-556页。
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论著精华”栏目择要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文章被其他学者在论文、著作、博士学位论文中多次引用,其中较重要者有:
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引用该文,用以说明清时期大规模铺开的西部移民开发以及所造成的“边陲社会”的形成,对理解这些地区近代历史的意义。
何汉威《评John E. Herman,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Chinaˇ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1200-1700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2007)?》,《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8 (2008),第552-556页,详细情况见上栏“成果社会反映”。
杨伟兵《清代前中期云贵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2008年第4期。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广东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