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
2010-03-15 作者:张根福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光明日报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专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立项后,笔者先后化了5年时间陆续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及各相关市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赴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搜集了大批的地方志、文史资料、战时战后报刊、书籍;对西南、西北地区及战区的一些主要市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本书主要依据这些研究资料,对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影响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全书分绪论、上篇、下篇、结语四个部分。
  绪论主要分析学术概况、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手段与方法、资料的来源与本书结构体系。
  上篇为人口迁移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背景分析。论述自然环境与政区;战前人口数量与分布;战时军事与政治形势;及造成战时人口迁移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战祸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数量、过程与分布。通过调查资料估测迁移人口的总量及西迁人口的数量;阐述人口迁移的过程及迁移人口的分布情况。第三章,结构分析。从人口学角度对迁移人口的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构成进行典型的分析。第四章,有组织的社会群体迁移,以专论形式分别论述国民政府、高校、工厂、银行的迁移情况。第五章,难民的迁移。对战时最大的迁移群体难民进行分地区、分省市研究,尽可能地阐述各省市的迁移数量、迁移过程及具体流向。
  下篇为人口迁移与西部开发,共分四章。第六章,人口迁移与经济开发。阐述人口迁移对西部地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金融、城市等方面的作用。第七章,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阐述人口迁移对西部地区社会变迁的作用,如社会生活、婚姻生活、妇女地位的变化等。第八章,人口迁移与文化教育。论述人口迁移对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如新闻出版、文学创作、电影戏剧、教育事业、民众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第九章,人口迁移的负面作用。论述人口迁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民众负担加重、物价飞涨、疾病流行等。
  结语。从理论高度总结战时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阐述研究战时人口迁移对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借鉴意义与应用价值。
  通过对全书的论述,笔者得出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第一,战时各省市的人口迁移既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与特征,也有其特殊性
由于战时人口大迁移发生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之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因此,它必然体现如下一些基本特性:即迁移的情况极其复杂,它不仅包括消极的逃难者,也包括积极的抗战者,其中部分人口还有过多次的迁移;迁移主要发生在战役前后,迁移人数随战局发展而波动;迁移人口的流向和地域分布具有共同性,就迁向省外而言,其比较集中的分布区是西南、西北各省。省内分布比较分散:一是迁向后方国统区,二是迁向陷区或游击区的安全地带;战时人口迁移虽有部分自觉的、有组织的行动,但大多是自发的、非组织的行为,它们常常受到战局演变的制约;迁移人口以中青年为主,劳动力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迁移人口的成分极其复杂,几乎社会每一种职业都加入了迁移的行列等。
  此外,各省市由于战局演变的不同,受战争与自然灾害破坏程度存在着差异及受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等,也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
  第二,战时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数量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其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
  由日本侵略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其规模和数量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国民政府的调查,战时各省市难民及流离人民总数达9500多万人,但无论省内迁移,还是迁向省外,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因全面的抗日战争前后共8年时间,人口迁移持续时间较短。日军占领的又大多是经济发达区域或重要城镇、据点,迁移人口的避难地除大后方、上海租界外,一般比迁出地要落后,生存环境要差。战时政府的安置与救济更多的也只是设置收容,进行生活救济,将其编入保甲,从事生产的只是少数。所以,在抗战期间,各省市即有大量人口回迁。战后,政府机关、学校、金融机构、工厂企业及大部分人口陆续迁回。只有少数真正无家可归,或出于某种需要由政府部门强行留住的公营单位职员转化为当地的移民。这也说明,移民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和政治因素,尤其是经济的因素。
  第三,战时人口迁移,特别是国民政府的迁移,对中国的抗战局势发生重大的影响,对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口迁移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人口迁移特别是国民政府的迁移,形成了新的抗战中心;其次,人口迁移推动了后方国统区经济的开发,从而在物质上支援了抗战;最后,战时人口迁移还极大地促进了民众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后方国统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挽救祖国、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感,抗日战争之所以能成为全民族广泛动员的人民战争,与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也息息相关。
  第四,高素质的迁移人口是推动战时西部地区开发和文化变迁的决定性力量
  战时东部与中部地区大批高素质人口迁入西南、西北大后方,对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迁移人口中有大批的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精英,有的则是政策法令的制定者。这些高素质的人员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思想。不但推动了战时西部地区新闻出版、文学创作、戏剧木刻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迁入地的深层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由战时人口迁移推动的西部开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其一,政府在西部开发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其二,基础建设是西部地区社会变迁的先决条件。其三,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其它的经验与教训还有:西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将农业、工业、商贸、交通、城市等建设综合起来考虑;要优先开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加速小城镇和城市化进程;鼓励移民和人才流动;大力发展新型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等。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对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举凡迁移的背景、原因,迁移的数量、分布,迁移的特征,迁移人口的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作尽可能的复原,从而勾勒出一幅长期湮没且又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对迁移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以往学术界关注的是高校、工厂的迁移,对其它群体缺乏深入的研究。本书不但对教育界,而且对工商界、政界、文化界、金融界等迁移也作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弥补了学术研究之不足。
  (3)目前学术界虽然发表了一些有关战时难民的论著,但大多只是从宏观上进行论述,注重的是难民的安置与救济。本书则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资料及其它相关材料,试图以省市为单位,系统分析战时中国主要战区、沦陷区及其他区域各省市难民迁移的数量、迁移过程及具体流向。
  (4)在西部开发方面,学术界更多的是从某一侧面如国民政府、高校或工厂迁移来分析其对西部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总体性、全局性的把握,尤其是战时人口迁移对西部地区社会变迁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本课题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人口迁移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即对西部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迁的作用,涉及了一些前人未曾研究的领域,从而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5)在研究方法上,避免了过去单一的历史学研究手法,采取了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将区域性与整体性、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
  (6)在研究资料上,本课题充分发掘、收集和运用目前可以做到的档案材料、报刊资料、公私记载、各种地方史和专门史,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尽可能的考证,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研究论据单薄的缺陷。

  三、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非文献资料(如口述资料、实地调查)相结合,多学科即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运用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著出版前后笔者先后在《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11篇阶段性成果,出版阶段性专著1部,最终研究成果专著1部。受到同行专家较高评价。谭刚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期发表1万余字的书评,称本著作“是一本运用了多学科研究方法交叉研究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史的典范之作,弥补了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内容”,“就目前来讲,它是研究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史最全面、最深入、最成功的专著。”《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 期,也对本书的创新之处与学术贡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经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与筛选,本书被列入《光明学术文库·当代浙江学术文丛;在第十七届全国书市上本书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本专著及阶段性成果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一些观点先后被《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数十家刊物的引用和采纳。

  成果社会反映 
  1、谭刚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期发表1万余字的书评,称本著“是一本运用了多学科研究方法交叉研究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史的典范之作,弥补了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内容”,“就目前来讲,它是研究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史最全面、最深入、最成功的专著。”
  2、本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 期,对它的创新之处与学术贡献进行了专门介绍。
  3、本书经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与筛选,被列入《光明学术文库·当代浙江学术文丛》。《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4、在第十七届全国书市上本书因反映了所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专著出版前后笔者先后在《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11篇阶段性成果,出版阶段性专著1部,最终研究成果专著1部,受到同行专家较高评价。发表的论文中有2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本专著及阶段性成果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一些观点先后被《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数十家刊物的引用和采纳。

  成果获奖情况 
  《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2008年1月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政府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