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
2010-03-15 作者:刘泽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共三卷,是作者近三十年来研究成果的汇集。第一卷系统地论述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是秦以后的政治思想史散论。这两卷是基础性的研究。第三卷是论述传统政治思维方式以及形成的范式问题,这些范式贯通古今,在现实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基本观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
  1983年作者在《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数千年中一个根本特点是:“政治特权支配社会、支配经济”,“暴力和政治虽然不能创造出封建经济,但在封建经济关系基础上,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封建地主成员的命运及其存在形式。”沿着这一思路作者又写了多篇文章,后来用“王权主义”来概括中国历史的特征。所说的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配的观念体系。
  (2)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
  在作者近三十年的著作中,“王权主义”的含义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即上述含义,狭义的指思想观念。就后者而言,作者认为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关于这一点可从几方面说:第一,先秦诸子的主旨都是王权主义(庄学稍淡些);第二,君尊臣卑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骨架;第三,帝王的“五独”观念(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对社会有很强的控制性;第四,帝王从整体上控制了“学”和士人。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上边说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主要创新”的内容,特别是第三卷,均具有原创性。
  (2)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二是提出了传统政治思想是一种“阴阳(主辅)组合结构”。所谓阴阳组合结构是说一个主命题一定有一个副命题来补充,形成相反而相成的关系,刚柔相兼。诸如:天人合一与天王合一;圣人与圣王;道高于君与君道同体;天下为公与王有天下;尊君与罪君;正统与革命;君本与民本;人为贵与贵贱有序等等。在政治实践上,这种阴阳组合结构的政治理念具有广泛的和切实的应用性和自我调整空间。
  (3)从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势上深入揭示了封建主义的内容及其与现代封建主义(“文革”时期最为突出)的内在关联。
  (4)作者认定儒学与传统政治思想是一种历史形态,从历史时代上说已往矣,这些年来“扬儒”(包括“国学”)思潮兴起,刘常常成为‘论敌’,刘坚持自己的学术理念,“独立而不改”。
  (5)拓宽了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的范围。

  3.研究方法:
  (1)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阶级——共同体综合分析法”。早在1984年就提出:“在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具有最明显的阶级性质。但从政治思想的总体看,又不能全部归入阶级范畴,比如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除有阶级烙印外,还有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关系问题;关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有一些超出了一个阶级的范围,比如调和阶级关系的某些论述,便包含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要求;还有一些社会规范是人人需要遵守的,也不好简单地划入某一个阶级范畴之中。就每个思想家而论情况更为复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游离于阶级生活之外,但在观念上,并不妨碍某些人会提出超阶级的理论和主张。”“政治思想对象本身并不都是阶级的,它还有社会性。”
  (2)“政治思维的阴阳(主辅)组合结构”也是方法论 。作者说:“‘阴阳组合结构’是古代政治思维的普遍事实,并构成我研究传统政治思想的方法论。”“直到西方新政治思想传入以前,先哲们没有人能突破这种阴阳组合结构。” “这种思维范式影响至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广泛流行。”
  (3)思想与社会是互动关系,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
  (4)80年代率先把政治文化引入政治思想史研究,提出“政治文化化与文化政治化”。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第一卷被译成韩文,第三卷的部分文章曾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出版,也被译成韩文。
  (2)第三卷中有四篇文章被译成英文,刊于美国的刊物和论文集。
  (3)第三卷中的文章基本都被“人大报刊复印”转载,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4)近三十年来陆续不断受到国内与国外学人的评论、支持或批评。瑞士大学汉学家?来德(Jean Fran&ccedil)教授论述中国近三十年思想文化研究,认为刘是“反思派”的代表。《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天津社会科学》、《历史教学》发表评论文章共七篇。
  (5)由于观点大体相近而形成一个小的学术体,出版了三十多部有关著作,近三百篇论文,因其学术观点相近,被一些人称之为“南开学派”、“反思学派”等。

  成果社会反映 
  1. 李宪堂:《思想的沉重与无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
  2. 刘刚、李冬君:《走向自我之路》,《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
  3. 秦进才:《形式主义史料与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
  4. 李宪堂:《评刘泽华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及其王权主义研究》,《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5. 葛荃:《论“王权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儒学现代性》,《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 林存光:《思想、社会与历史——刘泽华先生的“王权主义”说评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 张师伟:《论天、道、圣、王合一的王权主义精神》,《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 《中国?代マルクス主??史学におけるいくつガの??展望》,《?アジア世界史探究》,汲古书院,1986年
  2. On the “Human” in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26:2, Spring 1989.
  3. Undecided Views Facing Historians,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pring 1990.
  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史集》第三卷部分论文),韩文版,1994年。
  5. Civic Associatio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9:4, Summer 1996.
  6. Civic Associatio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 An East Gate Book.1997.
  7.《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韩文版,2002年。
  8.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Sphere and Abolishing the Private Domain, Front History in China. 2006(1).
  9.《新华文摘》,自1985—2008,全文或摘要转载十数篇(《史集》第三卷论文)。
  10.《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三十余篇(《史集》第三卷论文)。
  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1998—2007年,相关著作被引用大约400次左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