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金铮:《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
2010-03-15 作者:李金铮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第3期     
  出版单位  《历史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篇章结构:

  除了引论和结论之外,分三个部分探讨了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到1949年革命胜利时中共民间借贷政策的演变:一,新债旧债,一律减息;二,旧债继续减息,新债利率自由;三,废除封建旧债,新债利率自由。
  基本观点:
  在传统民间借贷中,高利贷因其残酷剥削民众而颇遭社会谴责。汉代以降直至清代,历代王朝都曾颁布过限制高利贷利率的法令,但在推行过程中,国家法令总是遇到民间惯行的顽强抵抗,民间通行的借贷利率远比法定利率要高。民国建立以后,历经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虽然开始创建现代农村金融,但民间借贷仍基本延续了历史惯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真正发生剧烈变化的,始自中共革命政权的建立。当中共根据地、解放区建立后,革命政权以从未有过的外在强势,推行革命性的土地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债或减息,使得原来盛行的传统借贷尤其是高利贷受到空前的冲击、削弱乃至消失殆尽。可能正是因为此,以往学者都有一种既定的认识:中共革命性政策对传统借贷包括高利贷从未有过妥协与调和,而是雷厉风行,所向披靡,由此跳出和避免了历代王朝所遇到的困境,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借贷难题。事实上,历史的具体过程远非如此简单。
  1937—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历史表明,中共民间借贷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新债旧债,一律减息;旧债继续减息,新债利率自由;废除封建旧债,新债利率继续自由。在这一历史演进中,中共的革命策略减轻乃至废除了长期压在农民身上的债务负担,但同时也成为农民借贷困难甚至停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革命政策的威力再大,也无法完全突破民间惯行的约束,传统力量依然十分强大。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民的内在需求,中共对传统借贷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并在1942年以后采取了新债利率自由议定的温和措施。由此,中共借贷政策具有了革命、妥协与反复调和的多面性。但在革命的洪流中,革命的一面总是处于压倒之势,传统借贷方式的利用仍有相当困难,农民借不到债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一矛盾,体现了革命策略与承继传统的内在紧张和困难选择。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对中共民间借贷政策的演变提出了新解释,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传统看法以为,中共抗战时期减息和解放战争时期废除高利贷的革命政策为两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策略,它所向披靡,解决了长久困扰农民的借贷难题,从而跳出和避免了历代王朝所遇到的困境。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中共革命策略虽然威力巨大,但事实上仍受到民间传统力量的制约,对传统借贷有过妥协和让步,甚至是一个反复选择的艰难过程,中共民间借贷政策由此具有了革命、妥协与反复调和的多面性。这一矛盾,体现了革命策略与承继传统的内在紧张和困难选择以及中共革命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在以上解释的基础上,对中共革命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亦即改变了传统的中共革命“政策——效果”解释模式,认为革命策略与乡村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正是这种相互制约,决定着中共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以上新解释,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法律史、金融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对当代中国民间借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避免静态描述,注重中共民间借贷政策与农民反映的历史演变。为此,先作本课题的编年史,然后梳理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几个段落。二,突破传统中共革命史研究中的“政策——效果”解释模式,运用“国家与社会”多重互动理论,揭示革命策略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论文发表后,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观点:历史2006》以及《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等作了介绍或引用。
  此文发表前曾参加学术研讨会,《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都介绍了本文观点。
  “中国经济史论坛”、“中国农村研究”、“学术中国”、“学术中华”等多家学术网站转录全文。
  相关博士毕业论文(如万振凡:《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也参考此文。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10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7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钱蓉主编:《观点:历史2006》,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5,《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6,《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本文曾提交学术研讨会)以上各项,均为引用1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