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马 晓:《中国古代木楼阁》
2010-03-15 作者:马 晓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古代木楼阁》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以我国古代木楼阁作研究对象,在古代木构建筑架构思维方式分析基础上,就木楼阁建筑结构体系、构造方式,及其产生、发展、演化的进程,相关规律性认识等,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全书共分五章。
  本书绪论首先对我国楼阁建筑进行综述,指出楼阁与神仙之说、宗教信仰、皇权统治、世俗生活等思想文化、经济生活之关联。
  其次,本书交待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阐述研究思路,提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累叠式”、“构架式”两种思维方式。
  第一章楼阁释义,对楼、阁进行文献探源,结合相关论著深入分析。首先述及楼、阁及其与平坐之关系,其后交待楼阁与重檐、披檐、副阶等之异同。接着释译《周礼》中的“殷人重屋,……四阿重屋”,从新的视角解释此句话前后两“重”之不同。
  第二章高台层楼,干栏飞阁。文章从考古资料出发,对高台、干栏建筑的定义、架构特征、交通等,进行了探寻。归纳了考古资料中的早期干栏建筑并进行诠释;重新认读考古资料中底层架空建筑遗址。初步分析北魏永宁寺塔形制;高台、干栏向楼阁演变的社会文化、技术因素。因之,研究了楼阁基本构架形式之定型。
  第三章楼阁建筑构架体系研究,首先探讨了单层屋与楼阁构架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礼制思想、建筑体系、《营造法式》等,探究楼阁构架体系分类法,比较异同,探讨优劣。最后,研究了大型组合楼阁及其构架特色。
  第四章楼阁柱造,首先归纳已有缠柱造成果,在此基础上研究缠柱造之构架形式,创新性指出其为通柱造之一,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了《营造法式》之记载,重新诠释缠柱造。接着论述了《营造法式》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建筑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最后,提出了楼阁架构技术的关键——楼阁上下层架构,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楼阁的几种上下层架构方式。第五章楼阁建筑述例,针对三种楼阁建筑,即钟楼、上下层平面变化、全木结构楼阁,分别列举实例进行了论述。因悬挂巨钟,钟楼在构架、屋架上进行相应处理。不少楼阁,上下层平面不一,有底层四边形 上层为六边形、八边形、九边形、上层圆形等,探讨其架构方法,文化特色。全木楼阁建筑,因保持架构整体所需,相应进行构架处理而独具特色。全书计约21万字,附图450幅。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提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架构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深化中国古代建筑建构的规律性认识。
  (2)探索了楼阁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高台建筑、干栏建筑向楼阁演变的社会、文化、技术的内在因素。对相关的早期建筑遗址发掘考古资料进行整理和重新认读,使建筑考古发掘变被动为主动,避免间接的损坏,推进对建筑遗址、聚落遗址的价值评估,指导其科学复原研究,为今后的遗址考古提供新思路。
  (3)提出并分析了楼阁架构的关键问题——上下层的架构。对建筑史学难点——《营造法式》记载的缠柱造及其构架,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建筑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等,做出了合理诠释,澄清相关学术问题。对充实与“更新”学界的研究积累有很好的作用。
  (4)重新归纳分析了木楼阁构架体系,并根据实例进行重点论证,特别是在楼阁结构和构造上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证。推进了建筑史学研究。
  (5)对楼阁进行了文献探源,特别指出《周礼·考工记》中:“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前后两个“重屋”之不同意义,为进一步探究中华古代礼制提供了新视角。

  3.研究方法
  (1)多学科交叉:以建筑学为专业指导,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2)文献考证:考证历史典籍文献,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对楼阁进行探源。
  (3)实证方法:整理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大量实地调研及实物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4)理论探讨:结合现代研究论著,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我国古代建筑类型齐全,如宫殿坛庙、民居园林、寺庙道观、祠堂陵墓等,多以木构架为主。木构架建筑技术体系完备,独树一帜。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与技术两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成就,享誉世界。这其中,楼阁建筑因体量宏大,外观壮丽,而备受瞩目;同时,楼阁建筑技术最为复杂。因之,研究我国古代木楼阁建筑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古建筑学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还存在着众多的疑点、难点与空白,对此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影响较大,必将推进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研究。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木楼阁的专著,为探究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提供了学术助益。并可以藉此指导历代传统木构楼阁建筑的复原、修复、修缮,制定针对性的保护规划,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对于传承优秀的建筑遗产,弘扬中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使得更多的国内外专业、普通人士了解纯正的中华本土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是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技术史的必备书,内容广泛,反响热烈,得到好评。
  为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参评图书书目之一2007下半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之一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自2007年4月出版以来,成果被大量引用(均为他引)或列为参考书目。
  期刊方面,如CSSCI期刊《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月的“从出土文物探讨汉代楼阁建筑技术”;《建筑创作》2009年2月的“读《蓟县独乐寺》有感”
  学位论文方面,杜森,《山西早期楼阁营造理念与形态分析》,太原理工大学2008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宿新宝,《建构思维下的江南传统木构建筑探析》2009年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
  著作方面,《义县奉国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网上则更多,如西安法门寺博物馆:唐法门寺塔及地宫沿革探讨(http://www.fmsmuseum.com/view.asp?id=224)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