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2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全书分服饰潮流的急剧变化、饮食文化的缓慢演变、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交通设施的更新换代、婚姻礼俗的时代变迁、两性观念的悄然变化、慈幼养老的观念更新、丧祭制度的有限变革、岁时节日的新旧融合、娱乐活动的花样翻新、社会保障的不断进步、社会风尚的改良运动等十二个方面,每个方面按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段来论述社会生活的演变,从而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
基本观点:
本成果认为20世纪社会生活演变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从生活方式来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趋势。
2、从生活内容来看,出现了中外风尚由冲突走向交融的趋势。
3、在生活质量方面,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
20世纪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政治领域里的变革十分迅猛,而政治领域里的变革,不能不冲击社会生活领域;经济领域里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巨大进步,而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衣食住行的演变,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外来文明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话语系统转换,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本成果还认为社会生活的演变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征。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各个领域里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主要创新:
1、以往史学研究中研究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者一般不愿涉足当代的历史,因此过去一些社会生活史著作,没有进入到当代史领域,本成果试图将清末到当代一百年的社会生活演变史打通,反映20世纪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2、在当代史研究领域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研究较多,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本成果在系统研究1949年后的社会生活史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以丰富的史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二十世纪的社会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展示,对学术著作的通俗化、普及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对于以往学术界忽略了的一些问题,本成果作了尝试性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的新观点,如,对交通近代化与社会变迁关系问题的论述;通过对旧式婚礼弊端的全面总结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对“新生活运动”作了全面的评价,认为蒋介石发动该运动具有反共、御侮和改造国民性的三重目的,在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肯定了它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改革礼仪、改良公德、摈弃恶俗、树立新风等方面还是取得了某些成效。对《北泉议礼录》的系统介绍也是有新意的。
学术价值:
本成果通过再现20世纪一百年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超越简单讲述故事的层面,透过对社会生活的描述,分析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变革、民主进程之关系,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在历史动因,从而反映了从清末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精细进程的认识。
本成果对以往社会生活变迁过程的论述,对近代历史上各种恶风陋俗的揭露和批判,对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思潮的介绍与分析,对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特别是对“新生活运动”的评论,对革命根据地的移风易俗和新中国“五讲四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结,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其中对若干历史经验的总结,可以作为当前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借鉴。所以本成果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成果打破传统政治史狭窄的研究领域,眼光向下,将目光投放于民众的生活史,对民众的社会生活进行多角度研究;
在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原生态史料还原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景象;
寓论于史,作者的历史观通过生动的史实叙述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读者,如,在论述近代服饰潮流急遽变化的时候,不仅描述了服饰发展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分析服饰与社会 和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个案研究和相互比较的方法,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近代服饰变迁的社会本质。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即印5000册,发行国内外,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包括《光明日报》、《博览群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和韩国《中国史研究》在内的国内外有关报刊发表书评8篇以上,网络博客发表书评3篇以上,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原主任刘志琴研究员在《博览群书》上发表书评称:“主持这一项目的严昌洪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社会风俗史研究,199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风俗嬗变与近代化关系为主线的专著,如今他又以史识图,以图证史,将书斋中的学识,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服饰潮流、饮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丧祭制度、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等十多个方方面面,有形有色地描绘出20世纪一百年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全景图像,并揭示这一变迁的内在动因和深远意义。这就使得读者在感觉上的丰富性由于作者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论述,很容易在理性认识上得到升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艳国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书评指出:“《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把自己定位在学术社会化层面,举凡本书所涉及的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俗、两性观念、慈幼敬老、丧葬祭祀、岁时节令、娱乐、社会保障、社会风尚等12个方面的内容,都用丰富而有趣的历史资料、严肃而轻松的文字娓娓道来。从内容和表述来说,这是一本人人都看得懂并且觉得‘好看’的书;从图书的品位来说,作者用心观察百姓生活变迁,用心来说话,用心来与读者交流,在作者讲述生活变迁的背后,无处不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无处不展示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百年进程。”
南开大学教授侯杰在韩国《中国史研究》上发表书评,指出本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将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百年历史变迁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阐发”、“顺应了‘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历史的史学发展趋势”、“给予女性以相当的关注”、“述论结合的写作方式使社会生活变迁史的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堪称目前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成果社会反映
1、刘志琴:生活是个大世界——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载《博览群书》2007年第9期。
2、张艳国:用史笔描绘百姓生活的百年画卷——《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读后,载2007年11月9日《光明日报》。
3、侯杰、李从娜:关照社会生活,解读百年变迁——读严昌洪教授近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评介,载韩国《中国史研究》第53辑(2008年4月)。
4、李卫东:社会生活:时代变迁中的历史图景——《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述评,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2008年)。
5、李勇军:一幅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评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6、赵广军、张雪峰:历史的第三种写法——《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评述,载《南方日报》2008年3月18日。
7、张雪峰:用细节讲述真实的历史——《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述评,载《湖北日报》2007年7月5日。
8、王小军:20世纪社会生活的真实展现——读《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载《近代中国网》200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