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凭:北魏龙城诸后考实
2010-03-15 作者:李凭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北魏龙城诸后考实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15日发表     
  出版单位  《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北魏的皇后与太后中有六位出自常、冯、高三家族,她们是昭太后常氏、文明太后冯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皇后高氏,占北魏皇后与太后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六位皇后与太后集中出现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四朝,相连贯地活跃在政治舞台。她们不仅笼络阉官和近侍,成为代代相承地操纵后宫的群体;而且与外戚和权臣结合,形成常、冯、高三大政治集团,相继控制朝政64年之久。常家、高家原是北燕臣民,冯家则是北燕国君后裔。三家均久染北燕国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境)习俗,具有相同的北燕文化背景。三家先后进入魏朝,却都心系故国北燕,并与故都龙城保持密切联系。由于北朝时期以龙城代指北燕,因此本文以龙城诸后统称出自常、冯、高三家的北魏六位皇后与太后。
  首先,从《魏书》中一则曲折的情感悲剧入手,分析李氏之悲与冯氏之喜的前因后果,发现操纵文成帝朝选妃者竟是出身乳母的保太后常氏。第二,在讨论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发现,文明太后冯氏选高氏为妃,与保太后常氏选冯氏为妃,虽然时隔两代,但是意向相同,从而梳理出长期控制北魏后宫的势力是出自龙城的常、冯、高三家六后。第三,由考察三家六后相继操纵朝政的事实,证实在北魏王朝发展的高潮时期存在一个左右政坛的龙城诸后群体。第四,通过常氏与冯氏有别于常规的选择墓地的做法,指出三家六后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龙城情节,说明北燕文化的影响在龙城诸后群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阐明龙城诸后群体发展的规律,明确龙城诸后在北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基本观点:
  鉴于后权意识在鲜卑拓跋社会中具有强烈影响,北魏开国君主道武帝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以防太后干预政治。但是,丧母的幼年皇储需要抚养,于是派生出保母抚养皇储的惯例。北魏第三代君主太武帝晚年,阉官发动政变,致使皇权与东宫势力两败俱伤,然而后权却因此获得发展契机。政变平息后,太武帝之孙文成帝在乳母常氏扶持下于兴安元年(452)登基。同年,常氏被尊为保太后,成为龙城诸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在北魏第四代君主文成帝朝,保太后不仅控制宫廷,而且将政治触角伸向外朝,建立起常氏集团,成为龙城诸后群体的奠基者。继常氏之后,文明太后冯氏网罗宫廷内外势力,建立起太后临朝听政的特殊专政形态。她操纵第五代君主献文帝和第六代君主孝文帝的两朝政坛,将龙城诸后的权势推向巅峰。文明太后之后,又有皇后高氏在第七代君主宣武帝朝显威,从而出现高家外戚擅权的局面。
  后权崛起的过程中,曾不断受到皇权的制约。特别是在文明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世家大族和宗室诸王笼络到皇权周围,一度遏制住冯家势力的发展。然而孝文帝英年早逝,朝政旁落宗室诸王手中。为了抑制宗室诸王,宣武帝起用其生母高太后之兄高肇为尚书令,立高太后的侄女为皇后。高家以冯家为榜样,在宫廷内外拉帮结派,结合成政治集团;宣武帝则利用高家打击宗室诸王,达到平定北魏政局的目的。高家曾跋扈于北魏政坛15年,将后权再度推上高峰。但是宣武帝去世不久,高家随即在宗室诸王和世家大族夹击下败落。延昌四年(515)年,宣武皇后高氏被迫出家为尼,标志龙城诸后群体退出历史舞台。北魏政权也在历经矛盾斗争后走向下坡。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主要创新
  由于吕思勉和何兹全等老一辈学者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起学界就给龙城诸后中最杰出的人物文明太后冯氏以高度的评价。上世纪70年代文明太后永固陵被发掘,掀起了研究文明太后的高潮,使我们对她代表的政治集团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出身罪孥的冯氏何以能在北魏政坛崛起,作为敌国后裔的冯家何以能将拓跋贵族与汉族世家?集成政治集团,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靠对文明太后的单项研究是不够的。
  龙城诸后群体的发现,使上述问题得到合理解释。换言之,只有将文明太后置于龙城冯家之中考察,并且将冯家作为龙城诸后整体发展线索上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方能求得深入的见解,取得理论的发展。本文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从复杂的矛盾中发现龙城诸后势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首次提出龙城诸后的历史概念,并将这一历史概念加以考实;进而,探索出龙城诸后发展的规律;最后,充分肯定了以文明太后为代表的龙城诸后的历史地位。上述研究,填补了北魏政治史领域的空白。
  (2)学术价值
  龙城诸后活跃于北魏政坛,看似偶然,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北燕所在的辽河流域,特别是其中心龙城,聚居了大批汉化胡人和胡化汉人,形成为胡汉兼具的龙城文化风格。北燕被北魏灭亡后,大量北燕臣民迁徙到北魏国都平城,不少人被吸纳到北魏朝廷。与此相应,一批原属北燕的妇女陆续进入魏宫,被选为宫人、嫔妃乃至皇后,龙城诸后则是其代表。龙城诸后之所以能在新的政治土壤上生存和突显,既与龙城风格能够适应胡汉体制交融的北魏朝廷相关,又与拓跋政权原本具有强烈的后权意识相合。特别是,拓跋部早期深受慕容部的影响,而龙城正是慕容传统的基地,所以龙城诸后群体才能够被拓跋政坛容纳,并发挥其适应胡汉双重体制的特征。龙城诸后在北魏政坛活跃的64年,正是该王朝的高潮时期,汉化改制和国都南迁等大事件均发生于此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龙城诸后在政治改革中发挥过领导作用,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为这个群体自身在历史上确立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龙城诸后的研究,是探寻北燕对北魏影响的重要而可行的途径。北燕虽然是小国,但是历史地位重要,因为它不仅具有杂糅胡汉的文化风格,而且所在的辽河流域是沟通东北少数民族与华北汉族之间的桥梁,其影响的范围宽广,影响的时间长远。所以,本文不仅是探索少数民族政权中后权专政状况的例证,而且是考察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例证;它不仅回答了北魏政治史上的种种疑点,而且在古代妇女史和民族关系史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研究方法
  宫廷事密,文献阙如,致使龙城诸后的人事关系处于或隐或现状态,难以构勒线索。本文将文献与考古资料相印证,通过环环相扣的考据,从而准确地获得新知。
  本文虽然采用传统的考据手法,但是行文的结构却是新颖而突出重点的。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史料的甄别,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索,因而能够获取一得之见,理清隐藏在龙城诸后背后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就是:北魏为防后权干预政治而制定子贵母死制度,不料却导致保母干预政治,进而发展成太后临朝听政,这样的结果与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是相违背的。它说明,存在于拓跋社会的后权影响的消除原本是长期的过程,采用残酷的杀戮方式虽能一时奏效,却终将受到历史的教训。进而表明,历史规律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它最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这条规律具体落实到本文之中就是,与北魏政治密切关联的后权势力的发展,虽因子贵母死制度而被扭曲,却通过龙城诸后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而曲折地获得实现。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文首次提出龙城诸后群体的概念,并且证实该群体在北魏政坛的客观存在,进而理清龙城诸后群体发展的脉络。这些概念和论证都是以往没有做过的,因此拓展了相关研究的领域。
  本文初稿完成于2001年。此后在日本、韩国和国内、省内作过8场学术讲座,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和凝练,直到2007年才交付《历史研究》发表。本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成果社会反映 
  1、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第5期,第3-13页。
  2、论点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第191页。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成果被陈奕玲的《2007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介绍,详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2期,第15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