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晚清海防思潮与政策演变。主要联系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观察西方海防、海权、海洋观念输入后在中国引起的变化。过去,人们在研究晚清海防问题时,比较看重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在清朝政府内部引发的海防大讨论,是因为此次讨论参与的官员最多,争论最为激烈。实际上,晚清每发生一次海防危机都随之出现一次新的海防思潮,不仅在清朝政府内部均有讨论,而且在社会上也有相关争论。基于历史事实,本书按照海防思潮发生发展、起伏跌宕情况,第一次将晚清海防思潮划分为六次高潮。从纵向来说,每一次海防思潮讨论的内容尽管与前一次都有所联系,而主题则不断发生变化。从横向来讲,每一次海防问题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争论,个体思想观念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显示了中国人对于海防安全的认真思考。系统搜集海防思想资料,解读各类人物相互冲突的观念,诠释国家海防政策的演变轨迹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下卷:军工修造制度与技术成就。清代前期建立的是以陆基为主的海防体系,即以海口露天炮台为主,近海小型战船为辅的水陆相维体系,海岸兵力分散布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星罗棋布的水陆相维的海防体系受到严重挑战和破坏,清廷最初试图加以修整,而成效甚微,后来被迫适应近代海防战争需要,修筑了军港,组建了北洋水师等海上机动作战力量,以确保近海和内河的安全。守军则依托炮台工事重点部署在重要海口和内河两岸,目的也是为了确保长江、珠江、马江、海河等沿岸城市的安全,架设电报线是为了快速传输军事情报,修筑铁路则是为了战时迅速调配兵力。这种重点防守主要海口和内河的战略与清代前期兵力分散布置相比虽然有所进步,而与西方列强海权战略相比,仍然是落后的消极的,无法根本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命运。清代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异己力量,长期执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方针,严禁向海外移民和运输战略物资。第一次鸦片战后,清廷的战略方针被迫转变为“重防其入”,即以防御外国入侵为主。
二、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认为:“一是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晚清时期围绕海防策略的六次大讨论。晚清每发生一次海防危机,都随之出现一次海防问题的或公开或秘密的讨论,这种海防问题的讨论先后进行过六次,日军侵台而引发的大讨论是其中的第三次。王著系统考察了每一次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内容、核心问题及其争论情况,具体而微地揭示西方海防、海权、海洋观念输入中国所引起的变化,以及当时中国人对于海防安全的思考。二是对比清代前期揭示了晚清海防方针及海防体系的变化。清代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异己势力,长期推行“重防其出”的海防方针,严禁向海外移民和运输战略物资。与之相适应的海防体系是以陆基为主,即以海口露天炮台为主、近海小型战船为辅的水陆相维体系,海岸兵力分散布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星罗棋布的水陆相维的海防体系遭到严重挑战和破坏,清廷最初试图加以修整而成效甚微,后来持续发生的海防危机迫使清廷改变战略方针为“重防其入”即以防御外国入侵为主,于是修筑了军港,组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等海上机动,作战力量,以确保近海与内河的安全。守军依托炮台工事重点部署于重要海口和内河两岸,目的也是为了确保长江、珠江、马江、海河等沿岸城市的安全。架设电线和修造铁路也都服务于海防。这种海防方针及海防体系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与西方列强的海权战略相比,仍然是落后的,故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三是研究和评述了晚清的军工修造制度和技术成就。王著对移植西方军事科技而形成的新的军工修造制度进行了认真研究,以福州船政局为个案探讨国际军事科技的移植情况、行政管理体制、会计稽核和工薪制度的利弊得失。从海防的角度研究军工修造制度亦弥补了以往洋务军用企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见《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理论周刊)
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认为:“该书有不少创新之处。首先,有三个‘第一次’值得注意: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清代前后期的海防思潮演变轨迹和国家战略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情况,深入分析了海防观念进步与落后的社会历史原因;第一次将晚清70年的海防思潮分为六个阶段加以研究。这里附带指出,除了第三次海防大讨论(1874-1875年)曾经有人加以研究外,其它各次海防大讨论与政策调整的研究均属填补空白性研究。即使是第三次海防大讨论,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塞防与海防之争’,而对本身讨论的主题和存在的分歧则缺乏研究。本书作者调整了视角,研究了海防思潮的主流;第一次全面探讨了沿江沿海炮台工程的建筑情况,分析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差异,客观地评价了炮台工程技术进步情况和依然存在的各种弊端。其次,在前人研究福州船政局的基础上,该书调整了研究视角,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着重研究了福州船政局行政机构、工薪制度、会计和稽核制度,具体分析了官营企业内部管理的利弊得失。从经济学的角度,主要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造船制度,说明官营军事工业,既有集中财力,快速移植国外先进技术的好处,又有难以避免的贪污、浪费等流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吴义雄教授认为:《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一书,体现出诸多理论创新。其一,通过深入细密的解读当年海防危机发生以后,沿江沿海官员的奏折、中枢机构的应变反应以及在野人士发表的论著,第一次将海防思潮的演变划分为既相互衔接又有明显区别的六个阶段。……在作者看来,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海疆每发生一次危机都随即引发一次海防思潮,从纵向来说,每一阶段讨论的内容尽管与前一阶段都有所联系,但共同关心的主题则不断发生变化。从横向来讲,各种思想错综交织,相互牵制,每一次海防问题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争论。尽管如此,从不断变换的主题可以看出,人们的海防观念在逐渐进步。其二,作者通过考察沿海兵力的部署和装备情况,仔细考察了晚清海防制度的变化,认为清代前期建立的是以陆基为主的海防体系,即以海口露天炮台为主,近海小型战船为辅的水陆相维体系,海岸兵力分散布置,以搜捕海盗为主要任务。长期执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方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的战略方针被迫转变为“重防其入”。先后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修筑了军港,以确保近海和内河的安全。守军则依托炮台工事重点部署在重要海口和内河两岸,目的是为了确保长江、珠江、马江、海河等沿海城市的安全。这种重点防守主要在海口或内河的战略与清代前期兵力分散布置相比虽然有所进步,但与西方列强逐渐形成的海权战略相比,仍然是落后的消极的,无法根本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命运。无论下一个海防危机怎样发生,在一个不断加速变化的时代。提高海防的适应能力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
三、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分析、综合、比较方法。通过对晚清不同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的分析,理清其演变轨迹,寻找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为现代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出历史启示。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相互矛盾的海防思想观念,可以提升中华民族海防理念层面;比较中外军工生产体制的异同,可以发现晚清军工企业的利弊得失。这些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不仅有助于加深近代海防政策的总体认识,而且对于当前的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四、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
无论是单独书评的作者还是综合评论成果的作者都一致认为:“王宏斌的《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一书是作者继2002年出版《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之后的一部姊妹作,是研究晚清中国海防问题的一部新作。……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就其引用情况来看,已经被国内外学术期刊、著作、硕士、博士论文等广泛征引,产生了较大反响。
成果社会反映
1.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于2006年4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近代海防研究的力作》一文,认为“该书是作者继《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之后研究近代中国海防问题的又一力作。”
2.中山大学吴义雄教授在《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发表《中国海防思想史的深层次把握》一文,认为“《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一书,体现出诸多理论创新。”
3.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发表《开拓中国近代海防史研究的新领域》一文,认为《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的作者“对于晚清不同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既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具体分析,又做了适度的概括与归纳。”
4.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细珠研究员在2006年第10期《教学与研究》发表《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一文,认为“王宏斌关于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著作值得重视。该书着重研究了晚清海防的两个重大问题:海防思潮与军工修造制度。”
5.朱昌荣研究员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6期,发表《2006年清史研究综述》一文,认为“王宏斌的《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一书是作者继2002年出版《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之后的一部姊妹作,是研究晚清中国海防问题的一部新作。该书对晚清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6.高新生在《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发表《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指出:“王宏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已经于2004年6月结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目前研究近代海防思想与制度中内容较详细的又一部专著。”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2002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一文指出:“王宏斌的《防海新论与同光之际海防大讨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一文,从思想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德国人希理哈所著《防海新论》对同光之际参与海防讨论高级官员的重要影响,颇有新意。”
2.《2005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一文指出:“王宏斌关于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著作值得重视。……该书主要采用分析、综合、比较方法,通过对晚清不同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的分析,理清其演变轨迹,寻找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近代海防政策的总体熟悉,而且对于当前的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得现实借鉴意义。”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海防史研究》一文指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宏斌成果显著,主要致力于清代海防思想和海防制度的研究。……作者从禁海思想渊源及其流变、陆基海防体系的形成与水师职责。战船修造制度与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海防地理等四个方面叙述清代前期海防的有关情况,填补了中国海防史研究中的空白。”
4.朱培源在《历史视野下的国外中国海权研究》一文,指出美国史学家布鲁斯·伊莱曼在评论国外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时,曾经引用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研究》一书部分内容和基本观点(约800字左右),“19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为之震动,引发了又一次海防问题大讨论。……法国最有威力的铁甲巡洋舰无论在排水量、马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我军,假如我方再派出两艘轻型巡洋舰,无异于以卵击石。”(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0期第58页。)
5.“本书(即王宏斌所著《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研究晚清不同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理清其演变轨迹,分析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6.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中心提供的80余条引用情况,祥见附录。
成果获奖情况
颁奖机关: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委员会;奖励名称:河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一等奖;编号2006-10-10001;颁奖时间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