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
——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5月
出版单位 《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07-128页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一文,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学科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一、引言:“次第”问题的多重表现;二、耶稣会士之“援西入中”:“穷理学为百学之门”;三、学科论述的转向:格致之学的内涵;四、“采西学”:学科次第问题的浮现;五、学科次第与“西学门径”;六、结语。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引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西方分科观念是如何传入的;其二是中国本土是如何接引的。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呢,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此也引出了晚清接纳西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幕——学科次第的论辩: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系列研究,围绕“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笔者还撰写有《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以〈中外策问大观〉为中心》(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007年第58期)等多篇文章。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所谓创新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西方相关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罗伯特·金· 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Kelly Boyd edited,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London and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9,; Harry Ritter edited,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History , New York and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6。
(2)广泛征引及评说国外的相关研究,如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Michael Lackner, 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tz edited,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Brill, 2001; Michael Lackner and Natascha Vittinghoff edited, Mapping Meanings: 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4。
(3)发掘此前学人较少利用的一些资料。除广泛征引明末清初及晚清涉及西学东渐的基本文献,还利用很多新资料。比如文章所利用的晚清“策问”资料,此前就较少为人所用,前面提及的相关研究,要么没有涉及此,要么也只是稍有提及。实际上,这方面的资料是很可观的,笔者已搜集到约20种“策问”资料,这些资料均系汇集其他资料而成,这样晚清以来所出版的各种与“西学”、“经世”、“时务”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有了重新编辑出版的机会。可以说,“策问”资料于晚清“西学”不仅是重要的“呈现”物,在西学知识传播上,也另有一功。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因素,本文能在较高起点上开展与海内外学界的对话,并且将晚清对“西学东渐”的研究,在新的问题背景下展开,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现代学科的“援西入中”,对于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中国当代学术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从20世纪初开始,更通过大量以现代学科样式书写的历史回顾,重新塑造了“中国之过去”的概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所有重要问题的展开,都受到自16世纪(中国与欧洲首次接触之时代)至20世纪(中国传统学术概念被西来观念所取代之时代)之间所接受的学科术语的影响。尤有甚者,上个世纪由中国(和日本)知识分子感知、重建和传播的关于“中国之过去”的图景,也同样受到这些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学科概念的制约。在过去十年,这一过程(通常在中文中表述为“西学东渐”或更为准确地称为“西方知识对东方的渗透”)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之间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此问题做出自己的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无意义。
3.研究方法
本文是笔者围绕“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近年来,我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立足于从术语、研究机构、课程建设、学科史等多重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课题“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列入德国学术基金会(DAAD)与中国留学基金会(CSC)共同资助项目。2004年我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西方知识对东亚的渗透”。围绕这一领域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入选在北京、日本、德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文最初的文稿——“The Hierarchy of Disciplin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ities in Modern China”即是为2006年8月28-30日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举办“Exchanges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基于上述长期互利合作的直接结果,本文的撰写不仅可以广泛利用收藏于海外的珍贵资料,还能较好借鉴海外的研究成果,既在较高的起点上与海外学者展开对话,同时还能在研究方法上借助国外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具体说,本文首先立足于把现代学科移入中国当作“西学东渐”的一项特殊结果,系统整理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也力争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提供处理这一类研究的新的视野。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文发表于2007年,所谓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或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说明。不过现在获得的评价都较为积极。在总结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时,将此文归为“4.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研究”。并评价说:“章清考察了晚清对于西学门径的探讨,认为援西人中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知识架构;接引者则尤其致力于把外来知识纳入所熟悉的知识架构,从中发现西学的关键。晚清对于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这是审视现代学科形成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见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也有评论者在总结西学研究与清代文化时,提及此文。见黄爱平《多元视野研究西学与清代文化》,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4日。
成果社会反映
在总结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时,将此文归为“4.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研究”。并评价说:“章清考察了晚清对于西学门径的探讨,认为援西人中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知识架构;接引者则尤其致力于把外来知识纳入所熟悉的知识架构,从中发现西学的关键。晚清对于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这是审视现代学科形成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见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也有评论者在总结西学研究与清代文化时,提及此文。见黄爱平《多元视野研究西学与清代文化》,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4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全文收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4期,页74-92;又收入黄爱平、黄兴涛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