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杨保军:《新闻活动论》
2010-03-15 作者:杨保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新闻活动论》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6年5月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导论:理论新闻学解析
  一、新闻学科的地位与性质
  二、新闻学的独立性
  三、理论新闻学的体系与结构
  四、新闻理论研究的变化与趋势
  第一章  新闻活动自身
  一、新闻活动的本质
  二、新闻活动内容分析
  三、新闻传收活动的系统考察
  四、新闻传收活动矛盾探究
  第二章  新闻活动主体
  一、新闻活动主体的界定标准
  二、新闻传收活动中的四类主体
  三、新闻活动主体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闻活动对象
  一、报道对象——新闻事实
  二、新闻报道对象的确定
  三、收受对象——新闻文本
  四、双重客体的关系
  第四章  新闻活动媒介
  一、作为整体中介系统的新闻活动媒介
  二、新闻活动媒介功能的宏观分析
  三、作为“软中介”的新闻活动媒介
  第五章  新闻活动原则(上)
  一、真实为本的事实原则
  二、公正至上的价值原则
  三、追求“及时”“公开”的方法原则
  第六章  新闻活动原则(下)
  一、对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理解
  二、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征
  三、当前中国新闻传播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新闻活动规律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
  三、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第八章  新闻活动界限
  一、新闻活动的自主范围——新闻自由
  二、新闻活动的界限设定——新闻控制
  三、新闻活动的道德约束——新闻自律
  第九章  新闻活动环境
  一、新闻活动环境解剖
  二、新闻活动环境的特征
  三、新闻活动与环境系统的关系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系统建构了以“新闻活动”为主线的新的新闻理论体系,这在国内新闻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原创造性。
  2、本著最主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新的建构新闻理论体系的路径;二是在不少问题上,如新闻的形态、新闻活动主体的构成与关系、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新闻符号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新的思考方法和学术见解。

  三、研究方法
  本著使用了逻辑分析为核心的哲学方法;在相关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使用了人文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诸如哲学、传播学、政治学、法学、解释学、符号学、社会学等。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新闻活动论》的部分成果已经进入新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2、作者曾受国内一些新闻院系邀请(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语言大学文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新闻系等),就《新闻活动论》中的部分内容(如“姿态与方法——新闻理论研究的走向;“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开启”等)向教师、博士后、研究生作过演讲。
  3、《新闻活动论》中有些重要内容被多家学术刊物发表或被转载,总字数超过10万字,其中7篇发表在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上,5篇发表在一般学术刊物上,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2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篇复印,8篇属于CSSCI论文。《新闻活动论》及其相关论文被新闻传播学术界多次引用。
  以下是部分重要论文的信息:
  试论新闻传播规律,《国际新闻界》,2005.1。
  论新闻传播环境的构成与特征,《阴山学刊》,2005.2。
  简论新闻源主体,《国际新闻界》,2006、6,《新华文摘》(转载),2006.18。
  姿态  结构  重心——关于新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9。
  需要与想要:受众需要标准解析,《当代传播》,2007.9。
  论和谐为美的新闻自由精神,《新闻学论集》,第19集,2007.10。
  论新闻的社会建构,《现代传播》,2008.2。
  论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自由,《新闻大学》,2008.2。
  简论“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12。
  论新闻活动的本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总体特征分析,《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4。
简论政治对新闻的制导作用,《理论视野》,2008.6。
  4、网络上还有不少相关肯定性的评论。

  成果社会反映 
  成果社会反映摘要:
  1、《新闻活动论》(47.8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被中国人民大学认定为“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建设成果”(见专著封面)。
  2、《新闻战线》(2006年第8期)刊发有关书评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秀国教授在题为“构建理论新闻学体系的厚重之作——评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一文中指出:“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新闻活动论》、《新闻事实论》、《新闻价值论》等等,就带有‘拓荒’的性质。他的每一个单项研究,可以说都是在打牢桩基,一个一个的桩基打牢了,理论新闻学体系的大厦就有了稳固的支撑,理论新闻学就如同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一样,自豪地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而不会一有风吹草动,有人就拿新闻学‘说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称其“无学”。(杨秀国教授的文章发表在《新闻战线》,2006年第8期)。
  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在题为《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一文中(《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专门对杨保军的成果社会反映 相关研究,包括《新闻活动论》进行了肯定性的评论(参见附件)。
  4、《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发表了题为《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三个十年》(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的纪忠慧副教授),论文用了1200字左右的篇幅,专门评析了杨保军的新闻基础理论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新闻活动论》。作者认为以杨保军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共同推动了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变”。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该著被CSSCI引用4次(参见附件)。
  2、《新闻活动论》中有些重要内容被多家学术刊物发表或被转载,总字数超过10万字,其中7篇发表在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上,5篇发表在一般学术刊物上,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2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篇复印,8篇属于CSSCI期刊论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