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
2010-03-15 作者:李岩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本书由两个部分九章构成。
  第一部分在系统梳理当代批评理论的主要方面的同时,对于当代社会媒介现象进行批评立场的解读,对研究方法与应用进行示范性分析。例如:本书用“9、11”三幅照片和其他人们熟悉的实例,有针对性地解释了符号意义生成的三个层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熟悉照片的陌生化解读,理解符号文化-神话的过程在媒介批评领域的适当性; 意识形态分析展示的社会中不同阶层、社会与个人之关系体系中的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现状,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霸权”的概念,更具有现代的针对性。本书基于这种研究方式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如何参与建构过程,论述关于媒介意识形态的普遍知识和个人思考。本书在叙事理论的基本框架下以对电视文本进行分析,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举一反三”之经验,可以将视野拓展至其他媒介;在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中,本书在解读关于文本“填补式阅读”、“解释团体阅读”的概念的同时,不仅分析了作品与阅读者之间的期待和达成阅读默契的原因,推论出阅读者何以能够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理由,同时还指出个人的解读是有文化身份的个人解读。同一种文化身份或者相似者形成一个解释团体,强调解读是带有文化“偏见”的,形成解读的文化差异;关于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一章主要回顾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沿革,哲学和政治层面上的女性话题以及媒介实践的女性主义解读。分析电视节目、广告等媒介作品,探讨女性坚持平等,反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反对父权制度等社会实践,揭示性别差异中的歧视问题。 尤其是针对几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中性别偏见提出新的解读思想;在大众文化与媒介批评中,运用斯图亚特•霍尔三种解码方式和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解读媒介文化,既是对于符号学一章中“主体间性”问题的延伸,也是在符号学层面对大众文化的揭示做出有益的尝试,有新观点提出。例如:关于汉城世界杯的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是探讨媒介批评的实践活动。与第一部分相比较,侧重对被批评的对象的研究,勾勒出批评对象和这些对象所在位置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共同生存的面貌。这一部由两个章节构成:媒介批评对象研究与批评活动、媒介批评工具与操作。第一章节包括了媒介产品、媒介表现、媒介效果、媒介组织、 媒介制度、媒介批评环境等内容。第二章节包括:媒介批评文本工具、媒介批评机制、媒介批评操作等。这一部分的系统研究国内处在起步阶段。 这一部分的系统建构有创新性。对媒介批评知识普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的讨论。首先讨论了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传媒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它的目标。介绍了传媒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新社会运动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争取政治、经济利益,而是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自主权,例如,环保运动、消费者权益运动、绿色和平组织等。带有新社会运动特色的传媒教育工作,它的基调等同于公民教育,目的是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掌握正确使用媒介的方法。形成多元独立的批判思维和价值标准,来监督媒介,争取传媒制度和媒介表现的改善。其次,向读者提供了传媒教育实践的经验,包括教育模式、传媒教育的可行性讨论,传媒教育设想。 本章不仅将传媒素养教育的兴起与传播评判理论放在一个时代的理论架构下考察,同时也为传媒素养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路径。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是国内媒介批评研究方面第一个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3年之内印数5500册。这在学术著作中实属不易。
  专家对本书学术价值的评语:
  “……李岩的《媒介批评》是我见到的很有分量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代序”中明确亮出自己的评判立场,“批评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的揭示与反思”;“如果说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没有比提供批评的思想更能说明问题的了,因此,可以说批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和责任,也是知识分子生存的理由”……
  但是,把批判立场有说服力地运用于媒介实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有批判的激情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掌握与媒介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由于媒介研究的跨学科性,这种相关的知识领域显得非常广泛,掌握起来绝非易事;其次,必须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应用于对媒介实践的分析;第三,掌握大量典型的媒介实践案例。
  显然,李岩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从知识的积累上讲,她利用的理论资源几乎遍及20世纪人文科学所有主要理论和方法……。对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激情燃烧的岁月》两部连续剧的女性主义解读就非常精彩。一般认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影片,对于片中那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女主角梅湘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本书通过对影片中反暴力方和施暴力方的性别角色及其在剧中功能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指出:“虽然家庭暴力的第一受伤害者是女性,但是影片给我们的提示是反对家庭暴力的主要力量是男性。”“观看效果对于女性而言,加强对男性暴力仇恨的同时,也接受对男性(反暴力)力量的认同。”…..这就使得该剧的所谓“反家庭暴力”主题显得更加暧昧起来。
  在解读《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候,作者把女性主义分析视角与对革命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剧中的大男子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重关系,使得这种落后的大男子主义变成了进步的“英雄主义的赞歌”,使得“从属男性-英雄与从属革命、从属主流意识形态统治联系在一起”。影片中的石光荣既是男性又是“首长”——革命的领导者,因此,服从这个男性的性要求与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被人为地焊接在一起。投身革命事业的女性在面临革命和爱情的矛盾时,自然要把“革命”(政治)放在首位,而牺牲爱情这样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革命话语强迫下的非个人行为),这样的叙事过程,其实是在革命话语中成功实现了女性从属地位和女性牺牲的合法化。类似这样的批评,既立足女性主义,又具有超越女性主义的卓越眼光,在《媒介批评》一书中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这本书显示了20世纪人文科学成果对于媒介批判的有用性,增强了我们批判性解读媒介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于专业知识分子,而且对于“宿命”地生活在媒介环境中的一般大众,都是非常有用的。”——国内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教授文:“批判性地解读媒介”摘录。其余评价参阅本书第268-270页。
  清华大学王君超教授在“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一文多次提到本书在国内媒介批评研究方面的意义:“……浙江大学的李岩教授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新著——《媒介批评 立场 范畴方式》……又为媒介批评增加一份沉甸甸的新成果。” “如李岩教授的课题成果,广泛探讨了现代符号学……及文化批评和后现代理论关于传媒及其作用的理论……这些探索无疑对媒介批评的发展将起到开拓思路、丰富成果的作用。”(《今传媒》(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读者评语:
  “在这部书中,将深奥的理论以非常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加上生动的案例、插图,详细解释,耐咀嚼而且容易理解……国内系统介绍媒介批判的书现在仍是屈指可数,这部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味,融入了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成果社会反映 
  1、多次印刷——本专著首次于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后,同年12月第二次印刷,2007年第三次印刷。共5500册。作为学术著作该印数可以说明社会反映程度。
  2、书评——陶东风: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25日。
  3、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对本书进行专门介绍。
  5、国内高校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专业把本书作为重点教材使用或者主要参考书。香港浸会大学将其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百度上搜索,人民网、传媒论坛、中华传媒网等重要的学术网站上均有对该书的介绍。在百度上搜索“李岩:媒介批评”这几个关键词,有引用该书的记录或介绍,没有总数统计。

  成果获奖情况 
  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08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