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部级)
成果内容简介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项目,监测持续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09年,本次申报的研究成果为2006和2007年的年度监测分析报告。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2006和2007年的监测年度监测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
本部分主要是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年度舆情态势的总结和概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舆情监测的背景与价值,二是监测统计与分析方法,三是年度舆情综合情况。
第二部分:数据统计篇
本部分主要是2006年(4871篇)和2007年(3250篇)全年报道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主要包括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篇
主要包括中外媒体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报道的报道内容分析、媒体结构类型分析、正面与负面报道、报道体裁和正负面关键词分析。
第四部分:典型事件篇
本部分选取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如2006年的“重庆干旱”、“随州地震”以及2007年“洞庭湖鼠灾”、“三峡款项违规使用事件”等,分析典型事件中传媒视野与语境下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角色及其如何进行危机与风险的应对和处理等。
第五部分:决策建议篇
本部分主要在对中外媒体报道监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事件,总结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情态势,分析中外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报道的差异、原因,从与中外媒体的日常互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以及建立中长期的舆情反馈、应对机制等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的策略建议。
第六部分:附录
本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组监测视野内的中外媒体、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一,首次提出了对巨型企业作为社会舆论场焦点进行舆情监测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由舆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双向互动及其内在机制构成,具有较强的学术解释力和学术涵盖力、学术预测力。从学术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解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巨型企业为客体的社会舆论生成机制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化的总体趋势;从学术涵盖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涵盖传统媒介、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介所生发、整合、提升与转化的社会组织舆论场域的各个主要的相关要素;从学术预测力的角度看,它能够有效预测社会组织在当下的金融危机蔓延、扩散与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高发叠加时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关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提炼了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本课题运用新闻传播、危机传播、风险传播以及其它相关的国学科学术资源,在长期追踪、深度洞察中国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引导社会组织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这一机制的基本构成表现在:广泛分析国际、国内关涉三峡工程和三峡总公司新闻报道文本,考察报道关键词及其频次,进而为三峡总公司实施有效新闻传播提供对策与建议,使之适时发布相关事实信息,采取有效传播对策,从舆论客体问题的责任者转化为舆论引导主体。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舆论学与公共传播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巨型企业形象构建与调适的理论难题,极大地拓展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视野,从而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②应用价值
(1)本课题成果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掌握国内外舆情态势的掌握,重大新闻事件(包括突发危机事件)的发布、策略应对,塑造和维护品牌以及建立中长期舆情反馈应对机制等提供重要决策和参考。
(2)本课题成果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工程总公司、中国宝山钢铁公司、中国武汉钢铁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巨型企业的舆情监测和形象塑造具有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价值。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使用以定量研究为主体,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全面、有效地展开研究,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成果。
(1)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式,对2006年度全球范围内涉及三峡工程的4871篇新闻报道文本和2007年度的3250篇报道文本,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通过新闻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多层面定量研究,提出结论、涉及对策。
(2)定性研究:本课题还结合使用结构分析法、个案分析、对比分析法、话语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结构分析法,主要用于揭示报道文本的内在框架结构,洞察相关媒介的立场、价值观念;个案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件、报道文本及其媒介,以便发现他们发布相关报道的背景、因素与指向;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三峡工程的相关重大新闻发布时,或者国内外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国内外媒介报道话语与文本、媒介议题设置、解释性结构的异同,以便适时、适媒调整自己的传播重点;话语分析法,主要使用关键词分析技术,逐月提炼、分析报道文本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语的变化趋势,提出相关的传播策略。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举世瞩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修建周期长、影响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形象和价值观的一种符号象征。 三峡工程的修建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从三峡工程的立项到各项工程的修建过程直至工程最后的完工,可以说都是中外各大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和焦点。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媒介化的社会,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具有多元化的功能,成为建构和引导公众认知的桥梁和平台。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国内外舆情环境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指导,2006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首次与国内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舆情进行监测分析,项目监测分析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监测国内外代表性媒体近200家,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相关报道1万2千多篇,目前均以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采纳,获得高度评价,一些策略建议被采用,应用于对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
从宏观层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的舆情环境进行监测分析,掌握国内外的舆论环境,从而塑造三峡工程良好的媒介形象、口碑,进而塑造和传播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社会影响与效益。具体而言,表现为四重价值与效应:(1)政治资本价值与效应,三峡工程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三峡工程形象促进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化、全球化传播;(2)经济资本价值与效应,健康、积极的舆情环境为三峡工程的修建以及各种功能的发挥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舆论氛围,同时良好的三峡工程媒介形象也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文化资本价值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三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全球化的传播;(4)社会资本价值与效应,积极、健康的三峡工程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众的认知、社会资源的优化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为中国三峡总公司验收采纳,为三峡工程的国内外宣传和传播提供决策指导,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1)通过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论监测,为三峡总公司掌握和了解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论现状以及进行重大国内外宣传报道提供决策依据和实施基础;(2)针对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情现状,提出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为三峡总公司采纳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国际影响,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定期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促进了三峡总公司与各主要媒体和公众关系,维持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新闻媒体以及公众间日常间的积极互动,了解舆情民意;二是对三峡总公司自办媒体(三峡总公司网站、中国三峡杂志和中国三峡工程报等)进行监测和策略指导,促使三峡总公司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话语权;三是通过监测和策略建议,三峡总公司面对负面报道时(如2007年关于三峡违规挪用款的报道)应对和处理技巧日趋成熟和多元化,很好地主动、积极地引导了媒体舆论,扭转了舆论导向,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四是针对突发危机事件如重庆干旱与暴雨、随州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小道消息流行,尤其是和三峡工程修建想联系,针对此类突发性危机事件提供的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很好地帮助三峡总公司化解危机,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五是针对境外媒体对三峡工程报道负面和反思性报道相对较多的现状,针对性提出与西方媒体日常互动、沟通的方式与机制,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六是建立和健全了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反馈中长期机制,使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情监测分析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运作模式,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以及公众的即使互动,科学有效地塑造和传播三峡工程及中国的国家形象。等等。
成果社会反映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被三峡总公司采纳后,获得了三峡总公司及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该公司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和舆论环境变化的决策依据。同时,研究报告也获得了国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之举”,“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积极为社会服务的代表性成果”,“对兄弟院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项目监测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报道1万多篇,目前均已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并采纳,获得高度评价;本成果提出的策略与建议已被应用于该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论环境监测>项目应用情况介绍》)
本次申报的研究成果为2006和2007年的年度分析报告即“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