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出版单位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媒介生态理论的来源,二、媒介生态理论的起点:媒介、文明与人的感知的平衡,三、媒介生态学的建构: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四、媒介生态学的理论价值与问题。
一、西方媒介生态学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具有批判的意义和反思的力量。同时,它是对人类、媒介和社会进行系统观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二、西方媒介生态理论开辟了在结构和互动关系中考察媒介的视野。媒介生态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一种隐喻,而成为一种具体可行的动态研究。它在宏观上表现为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表现为媒介环境中的媒介变迁、转化和传播规律,探索它们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媒介生态学借助于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播学理论研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成为具有生态意义的社会文化研究,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自己以及生存环境的理解。
三、西方媒介生态理论形成了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媒介生态学承认传播和文化间的共生、互动关系。其次,媒介生态学承认媒介和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承认要理解这种共生关系将会是艰难的努力。事实上,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和文化间的共生关系复杂且常常不可预知。第三,根植于媒介生态学中的还是人文主义的研究议程和教学法。媒介生态学者期望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文化或社会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些都可能是应对媒介化社会危机的一种思想资源。
四、生态问题应该至少包括三个因素,即危及资源枯竭的技术、经济方向;文化伦理牵制下的有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政治方面的因素。显然,西方媒介生态理论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十分薄弱。同时,科技话语的过多呈现掩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分析,缺乏对本土特殊因素的考虑,使理论出现失衡,并导致了其诠释现实时的乌托邦色彩。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厘清了西方媒介生态理论发展的历史,认为它的起点在于媒介、文明与人的感知的平衡;
发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与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危机与科技危机的反思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呈现着媒介发展的真实问题。
认为对于媒介研究来说,媒介生态研究代表一种理论思维的转向:摆脱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媒介功能、媒介影响力与媒介市场研究,顺着技术理性批判的思路,把和谐与平衡作为媒介环境研究的焦点。
建构了媒介生态研究方法论的三个维度:技术生态、社会文化生态、生态伦理。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分析了北美媒介生态研究的内在思想与价值;从技术生态、社会文化生态、生态伦理建构了媒介生态研究的三个维度。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在2006年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回顾中,李良荣、李彬、刘海龙以及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分别把本文作为重点文章评价,认为在理论建构和方法上“表现出可贵的自觉”。作者运用这篇文章的观点分析《楚天金报》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都市报“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媒介环境” 的一系列方法,得到《楚天金报》的采纳,收入该报的论文集,并在《新闻前哨》2007年第1期发表。
成果社会反映
在2006年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回顾中,李良荣、李彬、刘海龙以及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分别把本文作为重点文章评价,认为在理论建构和方法上“表现出可贵的自觉”。
作者运用这篇文章的观点分析《楚天金报》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都市报“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媒介环境” 的一系列方法,得到《楚天金报》的采纳,收入该报的论文集,并在《新闻前哨》2007年第1期发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论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新闻与传播》(2007年第01期)全文转载(见附件)。
论文他引量为10次,分别是:1. 李良荣、赵智敏: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2. 李彬、曹书乐:《2006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期;3. 刘海龙:2006年新闻学与传播学综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6年;4.余丽蓉:《媒介生态视野下的主流媒体建设》《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5.陈浩文.《“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对媒介生态学的一些思考》《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6王陆:《信息化教育软件资源的生态资源观及其成熟度模型》,《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7、黄娴:《媒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论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东南传播》2008年第9期;8、李志雄、漆亚林:《论传媒生态环境与传媒商务谈判的关系》《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第12期;9、杨晓鸿:《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刘绩宏 闫欢《技术与文化、媒介与受众的互利与平衡》.《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第2期。
网上采用4次: 1.陈楚洁.《中国大陆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传播学论坛,2007-9-11,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3230;2.袁媛. 《华南虎事件中媒介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9-3-12.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2207;3. 郭小良. 《华南虎事件中的媒介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8-6-20.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1647;4.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2006年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报告》.传媒学术网. 2007-10-18.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452
外校学位论文引用10次:博士论文:[1] 李晓云.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 四川大学, 2007 ;[2] 侯海涛. 《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 中国传媒大学, 2008 . 硕士论文:[1]陈丽. 《对媒介技术主义理论的研究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 [2] 孙海宁.《新媒体条件下区域报媒的生态变迁》. 北京印刷学院, 2008 . [3]刘钫.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发展现状研究》. 西北大学, 2008 . [4] 徐建军.《数字化背景下我国报业业态发展与创新》. 广西大学, 2008 . [5] 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 暨南大学, 2008 . [6] 黄东亮.《手机传播现象初探》[D]. 复旦大学, 2008 . [7] 刘波. 《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兰州大学,2008;[8]李宏刚. 《新疆农村地区媒介生态环境研究》. 新疆大学,2007。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该论文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