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月
出版单位 《心理学报》
成果内容简介
错误记忆就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的现象。自从 Roediger和 McDermott等人于1995年第一次在实验室的严格控制条件下,通过简单的关联词表学习-测验程序( 即 Deese - Roediger - McDermott范式,简称 DRM范式)引发出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以来,记忆过程中的错误现象就不再是“令人讨厌的需要方法学来矫正的事物 ”,而一跃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新焦点。本研究则是沿用DRM这一经典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特点。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错误记忆是一种很强的效应,一旦产生后便很难衰退。当消除了其他干扰因素的潜在影响后,即使是在很短暂的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它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减弱,甚至当学习项目与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发生变化时还表现出不同的遗忘趋势;(2)测验情境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存在一定作用,表现为在关键项目之前进行再认测验的学习项目的数量会对后来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率产生影响。而且测验情境对与学习项目之间具有不同程度关联性的两种关键项目的影响效应因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3)关联性的大小导致了被试的错误再认在不同情境下发生了分离,主要表现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小,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大;而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则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大,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自变量的操纵和实验设计思路方面。具体包括:(1)关键自变量的引入。在两个实验中均操纵了可能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存在影响的两个新的重要变量:关联性和测验情境。这种操纵所基于的假设是:如果错误记忆源自对关键项目的激活水平高低,则连续呈现的学习项目数量越多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再认。(2)更为合理的实验设计:以往的研究发现,错误记忆非常顽强,以至于在任何试验条件下都无法被消除或削弱;;它可以在一段时间间隔后保持不变,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可能有所增长。然而,这一结论均来自于对保持时间间隔变量采用被试内设计的研究,因此,难免会引起质疑这类研究中重复测验可能对错误记忆存在的潜在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在实验一中对保持时间间隔变量延用被试内设计,而实验二则改用被试间设计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诸如重复测验等干扰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实验一与实验二结果的比较来更好地揭示错误记忆的遗忘效应。(3)时间变量的调整。根据以往研究,真实记忆通常在学习后1h的保持时间间隔内会发生最大幅度的遗忘。那么,“顽误记忆在1h内的短暂时间延迟条件下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对此,本研究中采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三种较短暂的时间延迟条件(立即、半小时延迟和 1小时延迟),来探索错误记忆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从现象上看,错误记忆与人的生活如影随形。比如:错误地回忆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向朋友报出一个错误的电话号码、以及司法审判过程中大量的虚假证词等等。在我们关注并了解这些现象的实质时,首要的问题是“错误记忆是如何产生”、以及“错误记忆如何保持在人们头脑中”,而本研究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自其发表以来,本研究已多次被其他研究者所引用、参考;研究曾激励国内一大批的研究者开始投身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并现已获得明显的进展。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记忆过程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丰富已有的错误记忆理论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同时,本研究还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全面的认识记忆、正确看待错误以及为以上日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等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错误记忆研究的兴起为人们了解记忆过程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本论文以创新性的研究设计思路,回答了“错误记忆是如何产生”以及“错误记忆如何保持在人们头脑中”等曾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自发表以来,已多次被其他研究者所引用和参考;研究激励国内一大批的研究者投身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并现已获得重要的进展。本研究结果不仅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对帮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记忆、正确看待错误以及为日常生活中种种错误记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文章共被被引证了3次,分别如下:
1、李春明,綦耀光. 有助于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3)
2、万璐璐. 错误记忆的情境效应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刘湘玲. 加工水平和关联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成果获奖情况
2007 年,论文“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论文“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