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这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证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术著作。作品包括绪论、四编、十二章,共34万字。绪论主要探讨了基督教和西方文学精神相互关系的理论问题,第一编主要探讨欧洲基督教文化的来源和作用,涉及到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与基督教文化诞生的关系;第二编主要探讨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中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相互影响;第三编主要探讨了基督教文化与近代欧洲文学的关系,涉及到基督教的变化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欧美文学的发展的情况;第四编主要探讨了基督教文化与现当代西方文学之间的特殊关系,涉及到今天的基督教文化走向与今天西方文学的特定走向。
本书基本观点:
作者从古代文化发展作为缘起,细致地考察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深入把握西方文学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的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是写作《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一书的基本思想。在探讨基督教文化自身的特质,基督教文化的演进过程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本书剖析了西方文学精神的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演变的流程和基本特性。全书的基本观点在于,人类社会经历了由血缘维系、信仰维系、理性维系和人权维系四个文化发展阶段。基督教文化的出现是用信仰方式对血缘维系方式的取代,而基督教文化的信仰维系方式又在社会和文化自身的作用下,发展出了近现代的理性维系方式和到今天初露苗头的人权维系方式。而西方文学受此制约,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人从自然人向社会的人乃至到今天文化意义上的人的转换,从而使西方文学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精神的精神文化现象。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对基督教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本书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基督教文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本身是与时俱近的发展进程。基督教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通过对《圣经》的不断重新阐释进行调整。例如“上帝”这个概念,我认为,最初是“救赎”力量的象征;在中世纪“黑暗时代”里是“秩序”的力量;在中世纪鼎盛时期,它作为“至爱”的力量开始萌芽,这种理解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并发展成为“永恒的爱”和“永恒的公正”的化身;20世纪中期前后,随着各种现代和后现代理论的进入,“上帝”作为一种“高尚精神的关系结构”开始成为今天的新的解释的走向。与“上帝”内涵的变化相适应,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也从开始时理解的外在“逻格斯”逐渐成为人“心中的上帝”和“内外结合的关系中的上帝”。这个变化也反映了人们从“客观机制论”走向“认识论”再走向“感觉论”的对“上帝”认识立场的变化和转移。恰恰是基督教在原有的概念和体系领域内的不断变化与更新,才使它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为西方文学精神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对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相互影响历史的系统把握,特别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的系统把握。作者指出,基督教文化的出现是信仰方式对血缘维系方式的取代,信仰维系方式又在社会和文化自身的作用下,发展出近现代的理性维系方式和今天初露苗头的人权维系方式。西方文学受此制约,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直至今天文化意义上的人的转变,从而使西方文学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现象。具体来说,这部著述比较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和思想与西方文学的内在联系,涉及到的议题众多,比如基督教如何接受希腊哲学的影响,中世纪的教会学者如何一步步修正和添补基督教对人神关系的认识,以及各个宗教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西方文学对当时的基督教思想宗旨的反映等等。全书牵涉到的概念近百计,评介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横跨欧美大陆。从中世纪的凯特蒙、查理大帝和欧洲主要的英雄史诗一直到20世纪的乔伊斯、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作者系统地评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宗教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评介的观点上,《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学传统》也注意采纳了最先进的看法。最典型的例子见于作者对所谓“黑暗的中世纪”的一分为二的评论,充分肯定了当时寺院和僧侣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不可磨灭的功劳,比如指出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文化和文明的中心,而本尼狄克特派僧人则是维护学术的灯光,他们在东西各地保存旧的记述,并引发新的兴趣。
第三,作者对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学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新见解。如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就指出:“基督教自产生以后对欧洲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精神乃至文学精神的生成,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对后代西方文化的作用,绝非只是一个过渡的问题,而是一个奠基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以上观点改变了国内学术界很长时间内对这一问题看法的简单化弊端。关于现代主义文化和文学,作者认为,“这些思想家和作家在看待异化现象的时候,虽然给基督教文化的异化观以致命的打击,但他们所继承的仍然是基督教文化的二元对立学说,仍然在强调人的本真和非本真的对立。只不过它把本原看成是人的无意识”,因此说,“现代主义作家的反传统,无非是在内容上、态度上和方法上的反传统,并不是(或者说没有达到)在思维方式上反对基督教文化传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作家的创作普遍表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反传统的内容和方法纠缠交织的现象。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作者指出,基督教文化内部的先进与落后之分,是直接与基督教信仰内部的两种不同取向密切相关。属于先进的基督教文化和文学 “始终把这一本真看成是人自身追求的结果”,而属于落后的基督教文化与文学 “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一种对上帝天国的盲目信仰和愚昧的宗教神秘主义情感的表达,也常常体现出对生活漠不关心乃至对人生的彻底否定态度”。由于以上差别,本书在研究基督教文学时,提出了一种新的作品价值的评判标准。
第四,在结构上,这部著作也颇费心思。作者首先提出了基督教是历史和社会的维系方式这个概念,然后围绕这个维系方式的作用和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演变来查看它对同时期和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这个梳理过程中,作者不仅创立了一些易为中国读者接受的、提纲携领的术语和理论纲目,如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思与维的鉴别,信仰的理解和理解的信仰,情欲理性、智慧理性和政治理性,小宇宙和大宇宙等等,而且还兼容了大多文学史评介中采用文本引文的特点,所以虚实配合,比较得当。
总的来说,作者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西方文学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的樊篱,在宏观而全面的理论格局上,对二者在思维结构、社会目的、内在艺术要素等方面的联系,进行了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研究,这种研究对展开宗教与文学的对话,参与现代文化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
学术影响: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督教文化与欧美文学传统的相互关系研究》结项成果,2007年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作为一部非教材的学术性专著,本书在出版后3个月进行了第2次印刷,现已售出1万多册。目前,该书在各大书店包括网络书店均有销售;本书于2006被《2005年度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收录,《年鉴》中对本书和作者做了专门介绍,并将本书评为外国文学类和宗教类年度优秀成果;著名历史学家朱寰先生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并发表书评:《从历史文化研究视角谈起——刘建军教授<基督教文化与西文学传统>漫论》,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4期。
成果社会反映
1.2005年度《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收录,并分别被评为外国文学类和宗教类年度优秀成果;
2.2007年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
3.本专著在发行3个月后即第2次印刷,现已销售万余册;
4.著名历史学家朱寰先生发表书评:《从历史文化研究视角谈起——刘建军教授<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漫论》,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4期。朱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5.书评:杨丽娟.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全景式”解读——评刘建军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外国文学研究,2006,(02)。
6.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撰写序言,认为“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学这两个方面之中的任意一个都是十分庞大和繁杂的议题,要把它们合在一部著作中讨论,而且进行较深入的评析和比较,这本身就是难度很大的工程了。何况对这两者,之前在我国都有过一些论述,因此要做好,就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在这方面刘建军教授没有令我们失望,他成功地用自己的思路和概念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及它从诞生之日到后现代的今天对欧美思想文化和文学的介入和影响。”
7.著名历史学家朱寰先生撰写序言,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
8.主持召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9.本人的基督教和西方文学等的一些观点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和称赞,多年来应邀在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就基督教和西方文化问题做学术报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支撑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督教文化与欧美文学传统的相互关系研究》,批准号:02BWW002;(本专著是该项目结项成果)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督教的现代进程与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批准号:
成果引用:(181篇次)
一、对本书的直接引用(67篇次)
CSSCI引用情况(5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篇)
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43篇)
二、本书部分观点形成多篇论文发表,以下是部分论文引用情况(114篇次)
CSSCI引用(19篇)
CNKI引用情况:(95篇)
成果获奖情况
吉林省文学学会2006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