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2010-03-15 作者:蒋承勇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该书除导言外共设九章:
  第一章  人与文化之起源的诗性解说 / 7
  第二章  原欲与理性:“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 / 33
  第三章  延续的历史:中世纪对文艺复兴的人文指引 / 65
  第四章  延续的与非同一的历史: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人文传承与变异 / 115
  第五章  对人间“上帝”的追寻 / 154
  第六章  “人”向“自然”的迈进 / 182
  第七章  “人”向感性世界的迈进 / 259
  第八章  “人”向理性世界的退守 / 326
  第九章  上帝的失落与对新的上帝的追寻 / 405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外国文学中的人、人性、人道主义向来缺乏实质性的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探讨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契机,学术界较全面、也较正面地涉及到了西方文学中的“人”的问题,发表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看,系统性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因此,对西方文学中“人”的母题作较系统的梳理、更深入地发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它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蕴含着一种放纵原欲、个体本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它重视对人的精神、理性本质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蕴含着一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人本意识。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时期,此时,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经过了冲撞与融合之后生成了新文化。因此,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理解,最深刻和最主要的并不是卜伽丘和拉伯雷“人欲的天然合理”与“尔所欲为”式的原欲放纵,而是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君主专制的兴盛是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权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延续。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这里“理性”是“政治”的代名词,也即政治理性。古典主义文学通过对王权的歌颂,表现了对“人间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的观念的世俗化。因此,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更疏远了上帝,也显得更理性与成熟。
  18世纪启蒙文学也强调理性,但它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之外, 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理性(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抑制自我情感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人的尊严,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这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属于近代范畴,但已孕育了现代文化基因。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人的自由生命的热切向往,“回归自然”的境界乃人的自由观念与生命意志之寄托。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志;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带有非理性色彩。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力图通过文学创作细致地展览物化社会的现实,深入地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从而警告世人:不要在物面前失去人的自尊和人的天性。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人总是既被物化又反抗物化,他们犹如处在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有的向“天堂”飞升,有的则向“地狱”沉落,人性处在高扬与失落的十字路口。在这些“人”身上,既有强烈的自然欲望和生命意识,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始终受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灵魂深处蕴积着灵与肉、善与恶的冲突而生的心理张力。
  在自然主义文学中,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被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被用来解释人的私欲、“恶”以及永恒的破坏力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前文学中那高贵的“人”的形象,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入到动物王国。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灵与肉、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母题推向深入甚至走向极端,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表现出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反拨,也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的观念上的新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许多作家又热心于追求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理性”与“上帝”,表现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又一新趋向。这是传统人本意识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本课题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方法:
  ①本课题从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面(原欲与理性)去理解与把握“两希”文学与文化,揭示其相反相成的特点,并以此为深层的线索与脉络,梳理西方文明的进程与文学中“人”的母题的递进,揭示人学母题的变化与延续,从而构建出西方文学发展的新体系。
  ②本课题以“人”为基点把文化与文学紧紧结合在一起,从文化悖论的角度剖析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以及文学  中的“人”,使文学的研究有文化的底蕴,又不偏离文学而异化为“文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显著的创新。
  ③本课题超越了以往“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泛泛之谈,而深入到西方文学的深层,勾勒出了“人”的母题的基本框架,有相当的突破性与建树性。而且本课题研究在深化了对西方文学人性内涵之理解的同时,又对 “文学”本身的内涵有了新开拓,在文学观的更新上给人以启示。因此,本课题在观念上也有创新。
  ④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体系新、方法新、观念新、视野开阔,善于从宏观入手,又能从微观着眼,而且资料新颖丰富,不仅谙熟最新的国内研究动态与资料,而且拥有国外较新、较有代表性的英文资料,表现出了信息与材料使用上的新。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主要表现是:
  本成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文学人学问题的学术著作,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深化了我国对西方文学中人与人性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至于老是停留在泛泛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层面上。过去,由于我们对西方文学中“人”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和难以深入,于是,对西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有些表面化,它的深层意蕴和艺术之永恒魅力产生的内在原因就被忽视了,由此也使得一些人对“文学”的本质与功能的理解也过于狭隘。
  21世纪初的中国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更大影响,而且在一定层面上与西方现代社会有相似之处。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因物质文明的日趋发达,物质主义日渐兴盛而愈显重要。可以说,在我国,正是人文情怀的普遍失落反而使对西方文学的“人”的研究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正确、深入认识西方文学的人学母题,对21世纪的我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学术影响:
  本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笔者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结题验收时,专家评审等级为优等。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于200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第1次印刷,同年11月第2次印刷,社会反较大,《新华文摘》、《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动态》、《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浙江社会科学》等多家报刊发表了评论该书的书评,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该书出版之前,笔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研究》、《国外文学》、《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刊物发表过论文形式的前期成果(相关证明材料见附件)。

  成果社会反映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获优等。
  2.有多种刊物发表本书的书评:
  (1)孙鹏程.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新华文摘》2006,(3) 原载
  《浙江社会科学》2006,(3) 转载
  (2)曾嘉.文化-文学-人——读《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文艺报,2006.2.21.
  (3)王欣.文学与文化的精神之旅.光明日报,2006.1.28.
  (4)陈娜辉.叩问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谜.中华读书报,2006.2.25.
  (5)曾繁亭.《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出版.外国文学动态,2006,(2).
  (6)王松林.西方文化视野中文学与人.外国文学研究,2005,(6).
  (7)干伯聪.西方文学底蕴在哪里.中国图书商报,2006.
  3.与参评成果相关的独立发表的论文16篇:
  (1)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的现代转型——兼论对我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6) 原载
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1)转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1) 转载
  (2)《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与人文意蕴重构.
  外国文学评论,2001,(4) 原载
  新华文摘,2002,(3) 转载
  (3)论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外国文学研究,99,(3).
  (4)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人本意识新解.外国文学研究,2002,(3).
  (5)偷食禁果故事及其文化人类学解读.文艺研究,2002,(4).
  (6)从神圣走向世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7)人的母题与西方现代价值观.文艺研究,2005,(12).
  (8)在尘世点燃天国的圣火.浙江社会科学,2003,(6).
  (9)从上帝拯救转向人的自我拯救.浙江社会科学,2004,(4).
  (10)耶稣、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及文化异质与互补.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4).
  (11)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人”.浙江学刊,2000,(2).
  (12)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人”的形象.浙江社会科学,97,(5).
  (13)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人文走向.浙江社会科学,2001,(4).
  (14)普罗米修斯:自由的困惑.北京大学国外文学,2000,(3).
  (15)“人”的母题的递进式循环.社会科学战线,98,(5).
  (16)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
  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原载
  新华文摘2003第12期转载
  4.本书在同一年印刷两次。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参评成果及与参评成果相关的文章被其他作者引用达200余次,现仅摘录其中部分引用情况:
  1、参评成果被引用情况:
  [1]王法昌. 《荒原》与《嚎叫》中上帝的“在场”与“缺席”[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杜彬彬.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J]. 台州学院学报,2008,(5). 
  [3]苏彩琴. 童心追忆——析华兹华斯的《致杜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 
  [4]焦小婷. 《约翰逊博士传》中“人”的主题研究[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5]童炎. 由造人神话看两希传统文化的对立和融合可能[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6]陆霞. 《格林童话》缘何诞生在德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 
  [7]许祖华. 用什么话语系统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学问题思考[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1). 
  [8]崔维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对《鲁滨逊飘流记》的再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李珍. 友好的“敌人”——略论短篇小说《异乡客》中的“敌人”形象[J]. 陇东学院学报,2008,(3). 
  [10]崔俊勇. 二元性的整合与互构——《堂吉诃德》的文化阐释[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范庆芬. 从《飞蛾之死》和《小麻雀》看弱小生命的生存[J]. 黑龙江史志,2008,(2). 
  [12]向延斌,尹丽云. 高校教师的魅力与学生的成才[J]. 柳州师专学报,2008,(2). 
  [13]闫旭蕾. 话语织体中的身体德性[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刘秋,赵莹,朱海峰. 善与爱:人类道德的明灯——论索尔•贝娄作品的思想内涵[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2). 
  [15]徐亚杰,王丽艳. 谐趣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化解读[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6]徐少邱. 英雄时代的英雄是非[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7]徐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策略和“反英雄”形象[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8]王红莉. 论歌德对启蒙理性的疏离与超越[J]. 理论导刊,2008,(1). 
  [19]周桂君. 人文理性与和谐构建[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0]王春云. 文学世界中的人生悲情[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1]许勤超. 他者的镜像——从福斯塔夫看被遮蔽的人性和历史[J]. 戏剧文学,2007,(10). 
  [22]徐春. 熔铸在大自然中的人性之歌——华兹华斯自然诗分析[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3]汪旭琴,沐金华. 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解读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人学探索与人文情怀[J]. 学术交流,2007,(7). 
  [24]李晓丽. 李?人对福楼拜的创造性接受——以蔡大嫂与爱玛人物形象之比较为中心[J]. 语文知识,2007,(2).
  [25]王法昌. 荣名的贝奥武甫与落寞的羿[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6]向延斌. 转型后乡村小说的人文关怀[J]. 法制与经济,2006,(18). 
  [27]李定清.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 外国文学研究,2006,(1). 
  [28]陶原珂. 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定位[J]. 云南社会科学,2006,(1).
  [29]王松林.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文学与人——评蒋承勇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与参考成果相关的论文被引用情况:
  [1]姜玉平. 戏拟和反讽背后的人文关怀——论塞万提斯对骑士小说的态度[J]. 绥化学院学报,2008,(3).
  [2]莫春姣,石荣胜. 《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意蕴[J]. 科技信息,2006,(9).
  [3]刘绿宇. 说不尽的美狄亚[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3).
  [4]刘绿宇. 中西近代文学中的尚俗情结比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5]常文革,张淳. 论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7).
  [6]周桂君. 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J]. 北方论丛,2006,(4).
  [7]朱宝荣. 面对动物的尴尬——《一岁的小鹿》读释[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
  [8]肖锦龙. 从《神曲》研究看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吴贤义. 试论基督教对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之影响[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0]谢华. 古希腊文学——原欲与理性的统一体[J]. 美与时代,2006,(3).
  [11]胡山林. 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3).

  成果获奖情况 
  一、著作《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获奖情况:
  (一)2005年该书被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评为特等奖,是该学会成立20多年来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二)2006年被浙江省作家协会评为2003-2005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三)2007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四)2008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著作涉及的阶段性成果(论文)获奖情况:
  (一)2006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2005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200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