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2010-03-15 作者:聂珍钊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成果类型   学术专著 
  出版时间   2007年2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是一部研究英语诗歌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是通过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导论》。《导论》分重音与重读、诗行与诗节、步韵步与韵律、押韵、十四行诗共五 章26节,深入系统地对英语诗歌形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地研究和论述。基本观点与主要学术创新如下:
  一、在理论上对重音与重读进行定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重音和重读的概念在诗歌学术界和实际运用中一直存在着混乱,是韵律学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从理论上得到解决。《导论》结合语音学、语义学的理论从韵律学的角度对重音和重读重新进行定义,把重音作为语音学的术语分析,把重读作为诗学的术语分析,根据语言学读音的客观性特点把语言学上的重读音节称为重音,根据诗歌读音上的主观性特点把诗歌的重读音节称为重读,这就从理论上阐述了重音和重读各自的特点与区别,解决了诗学中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混乱。这是国内外第一次从诗学的意义上对重音和重读进行学术区分与定义。
  二、在理论上对诗行与诗句进行定义、对诗节进行分类和总结
  在中文的表述里,诗句和诗行是两个通行的诗学术语,由于中文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一行诗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诗句,因此诗行往往就与诗句同义。而英语诗歌由于语言和语法结构的不同,一行诗的结构在语法学的意义上往往要延续到下一行诗或以后的几行诗才能形成完整的诗句,因此从韵律学或诗学的角度看,英语诗歌的诗行与诗句是完全不同的。在对诗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该成果还对诗行的韵律形式、英语诗节的定义及特点、诗节的不同类型及形式特征等,结合诗歌实例进行了分析,并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诗节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英语诗歌里,诗行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性和结构特征。诗行遵循的规则是韵律规则而非语法规则。诗行与诗句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诗行指的是诗歌的组成单位。诗行必须遵守韵律的规则,如韵步和节奏。诗句主要是从语法意义上说的,诗句遵守的是语法规则。《导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第一次对诗行和诗句下了定义并做了区别,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诗节作了归类分析。
  三、从理论上对诗歌韵步与韵律进行探讨和实例分析
  英语诗歌中的韵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诗歌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其表现形式为节奏,节奏用韵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韵步;二是拼写系统,其表现形式为音节的组合形式和韵步的数量。在英语诗歌的声音系统中,诗歌的节奏属于声音的形式,它只能通过听觉加以判断。节奏通过读音的变化获得美感,因此节奏与音乐有关。节奏虽然属于诗歌的声音形式,但是一个节奏单位可以组成一个韵步,从而形成节奏的表现形式。音节是节奏的基础,音节通过读音转化为诗歌的节奏。在英语诗歌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韵步。英语诗歌的韵步的划分不是按照单词的数量而是按照音节的数量划分的;不是按照构词法划分韵步,而是按照韵律规则划分韵步。《导论》对韵步(在诗学中称其为音步是不准确的)的概念进行了辩证分析,对诗歌的两个系统及韵律的不同形式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总结归纳。
  四、结合实例从理论上对英语诗歌的押韵进行总结与分类
  《导论》重点研究了诗歌押韵的诸多特点。诗歌押韵的核心是音节中的元音读音的相似以及元音前后辅音组合的规则,如元音之后的辅音的相同以及元音之前的辅音的不同。押韵除了行尾的押韵外,头韵、中间韵等都属于押韵的范畴。押韵重视的是音节的读音而不是音节的拼写,主要具有韵律和修辞两个方面的功能。押韵既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诗歌艺术上的要求。押韵主要分全韵与非全韵两种。根据音节的数量,单韵、双韵和三重韵都属于全韵。非全韵同全韵相比在读音结构上有所不同,凡是不同于全韵但又属于押韵范畴的押韵,都称为非全韵。非全韵有多种类型,如近似韵、半韵、 脱韵、部分韵、联韵等,根据非全韵的结构特征和读音特点,非全韵主要有元韵、和韵、头韵、内韵等。押韵格式指的是一首诗中各押韵诗行的组合形式。押韵格式也可以看成诗歌押韵的规律、结构、或规则。押韵格式是建立在读音基础上的押韵诗行的组合形式与规律,同时还包括写作诗歌所必需遵循的规则。押韵格式既有定型诗歌格式,又有普通格式。定型诗歌格式如十四行诗、斯宾塞诗体、回旋诗体的押韵。非固定的格式如双行体(aaaa)、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在国内诗学研究中,《导论》第一次结合实际对押韵的分类标准、押韵的类型、基本特征和押韵格式进行了全面总结。
  五、以十四行诗为例对诗歌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解剖
  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被引入英国后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分为3大类型:①意大利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②英国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 ③斯宾塞体十四行诗。最早把意大利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的是诗人托马斯•怀特和萨利伯爵享利•霍华德。意大利十四行诗是当时最受英国诗人欢迎的抒情诗形式之一,被诗人们用来描写爱情、友谊和哲学思考。意大利十四行诗被引入英国后最初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技巧上主要模仿彼特拉克体,但也进行了一些改变,如从原来的11个音节改为10个音节。用彼特拉克体写作十四行诗的诗人以约翰•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济慈、伊丽莎白•勃朗宁等为代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变体。在韵律和节奏上,它仍然同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保持一致,但在结构和押韵上发生了变化。斯宾塞的十四行诗在继承和发展怀特和萨利引进的十四行诗的形式的基础上创立的,结构上前12行诗同后两行诗分成两个部分,押韵格式为吻韵。在国内十四行诗研究方面,《导论》第一次结合实例对十四行诗的起源、演进与分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六、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导论》是作者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英语诗歌的实例写作而成,全面研究了英语诗歌韵律中一系列学术问题,某些重要问题在本课题中得到最终解决。无论就其学术价值还是就其应用价值而言,《导论》在学术界都得到较高评价。王忠祥教授指出:“聂珍钊教授的这项成果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第一次从诗学的意义上对重音和重读、诗行和诗句进行了学术上的定义与区分,在理论上对诗节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对诗歌韵步与韵律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对英语诗歌的押韵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以十四行诗为例对诗歌的形式做了个案的分析和解剖。”认为这部专著是“一项艰难的学术工程”,“填补了我国英语诗歌方面‘科研’和‘教研’领域的一项空白”。”李定清教授认为《导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是一项体现创新品格的学术工程”。王卓教授评价《导论》“对英语诗歌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系统研究,它填补了我国英语诗歌形式基础理论研究和英语诗歌教学领域的空白”,“既充满诗学的理性思考又体现诗歌的感性例证;既善于博采众长又富于创新精神;既体现了专业的精深又容纳了知识的广博”。向坤茂在《文艺报》发表评论称《导论》“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例的分析,注意理论同例诗的结合,用大量的诗歌实例说明英语诗歌形式的理论问题”,是“诗学研究的新拓展”。《导论》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诗歌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已成为重要参考书。《导论》出版后, 不仅一些从事诗歌研究的学者参考引用此书,而且一些学校还把此书用作英语诗歌课程的教材。

  成果社会反映 
  一、社科基金优秀项目:
  1.《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鉴定等级为优秀。
  2.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在其网站对该项成果给以介绍,并将其收入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编辑的优秀成果简介一书。
  二、书评五篇:
  1.王忠祥:读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世界文学评论》, 2006/02
  2.李定清:一项体现创新品格的学术工程——评聂珍钊的《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外国文学研究》, 2007/04
  3.王卓:《英语诗歌形式导论》评述,《山东社会科学》, 2007/12
  4.向坤茂:《诗学研究的新拓展》,文艺报,2007-7-12
  5.甘文平:评聂珍钊的《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1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诗歌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已成为重要参考书。《导论》出版后, 不仅一些从事诗歌研究的学者参考引用此书,而且一些学校还把此书用作英语诗歌课程的教材。
  2.根据已知资料,至少有30篇论文引用了《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