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四卷)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重庆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多卷本专著《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是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的优秀成果。
本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上的成败得失、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作家的研究状况、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相关的问题。成果分四卷八编共44章,总计174万字。第一卷为学术史的基本面貌,其中第一编梳理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第二编探讨了若干重要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如对俄国文学进行宗教阐释的研究、俄国汉学研究、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新时期中俄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批评视野中的俄苏“红色经典”等;第二卷是文论方面的研究,其中第三编包括别车杜研究在中国、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在中国、高尔基文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研究在中国等,考察时段为20世纪初至今;第四编探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在巴赫金文艺思想研究、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俄苏历史诗学研究、普洛普故事学研究、洛特曼符号学研究等领域的面貌;第三卷勾勒了中国学界对24位重要的俄苏作家研究的历史,其中第五编涉及普希金、果戈理、丘特切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12位俄国古典作家的研究史,第六编涉及高尔基、叶赛宁、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等12位俄苏现当代作家的研究史;第四卷收入了中国俄苏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史料,第七编收入时段为晚清至20世纪40年代,第八编收入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本成果是对中国百年俄苏文学研究作直面历史的科学的学术梳理,需归纳出众多研究者以生命和智慧为这一学科构建起来的知识系统和范式体系,还要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重要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刻的理性的反思,因此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始终面临研究对象时间跨度大、理论难点多、学科基础弱和问题纷繁复杂等诸多困难。成果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努力把握重要的学术问题,其中既有对百年学术史的梳理,提出理论见解;也有对重要领域和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题分析,总结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视野开阔,结构完整,填补了这一重要领域研究的空白,并为中国其他外国国别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史述与论述、纪实与分析、总结与前瞻相统一,并坚持理性的反思精神。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而又多维地展示了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百年历程的全貌。史论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处理了许多理论难点和复杂问题,对学术前沿问题的追踪具有及时性与前瞻性。成果不尚空谈,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所有的研究都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展开;同时本成果始终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注重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本成果配有中文、俄文和英文三种目录;文中注释详尽,严格遵循相关的学术规范;每个章节后面都有“相关研究成果要目”备考。
本成果解决了本学科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学科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复旦大学教授夏仲翼等学者称:这“是近年来一部真正潜心撰写的上乘学术著作。全书架构完整,叙述详尽,具有十分宽阔的学术视野。全书设计颇具匠心”;是“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史研究专著”。本成果已获多种奖项。
成果社会反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在“优秀成果介绍”中称,本成果“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的学术专著”。
学界对本成果评价较高,如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前会长吴元迈等专家称:“《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是一部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史研究专著。作者以敏锐而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探索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发端、历史地位和整个发展历程,对近百年来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成果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该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填补了我国学术史在这方面的空白。这部著作在研究角度、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对有关的学术问题把握得当,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和《俄罗斯文艺》等本专业重要刊物上均出现过关于本成果的评论文章。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成果作为中国在第20届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重点展示图书参展。
成果获奖情况
1、2006年2月获全国哲社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称号,
2、2008年9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3、2008年9月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著作奖二等奖,
4、2009年1月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国家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