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详细]
本文运用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以及一种国家与社会互相构建的逻辑,分析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重建及其现在与未来面对的挑战。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从经济改革直到最近的治理转型,中国的国家重建主要是在市场化运动这个单向运动的推动下进行的。然而,...[详细]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财政的转型并未像西欧那样直接从家财型转为税收型,而是经历了两次从家财型向税收型的转型:晚清和民国期间,从帝国家财型财政,转向一种(落后的)税收型财政,但这次转型并未实现现代财政,引发中国财政向现代家财型财政的转...[详细]
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详细]
为何中国的居委会选举能够在居民普遍冷漠下获得高投票率?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居委会利用积极分子进行了动员,并认为积极分子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他们与居委会之间的人情与互惠关系。论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和田野调查提出,高投票率的关键是行为者构建了基层...[详细]
目前关于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一般认为子女成年后的经济收入是其禀赋和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函数。论文认为,政府公共支出是除家庭以外的另一种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以9省(区)农户家庭子女作为分析对象,论文运用三水平面板数据统计模型重点分析...[详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策执行问题日益凸显,逐渐受到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者的重视,涌现出了各种理论与观点,其中不乏激烈的碰撞与对话。相比之下,我国虽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政策执行问题,然而,学术界的研究却仍然过于泛化,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因此...[详细]
1940年代,美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出现行政伦理话题,1970年代前后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社会公平”的专门议题,并开启了行政伦理的话语空间。1980年代之后,学者们按“好政府的构成内容”探究行政伦理,形成几种代表性的行政伦理话语方式:“职业道德”型...[详细]
N/A[详细]
N/A[详细]
N/A[详细]
N/A[详细]